尊重生命
——读西蒙诺夫的《蜡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原苏联的西蒙诺夫在他的《蜡烛》中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老妇人身上蕴涵的丰富而有伟大的精神品质。然而,我却更愿认识的平淡一点,简单一点,也完全是更真实一点,可感人一点。老妇人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艰难的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去掩埋红军战士,并用珍贵的蜡烛来祭奠,那其实是源于对生命的爱,对生命的尊重。
几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种族都一样,讲究生有所安,死有所息。所谓“入土为安”便是这个道理,所谓“安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抛尸荒野是对生命的最大不敬。哪怕是在残酷的战争中,都会对双方的尸体加以掩埋,哪怕只是一掊土!只是集体的一个坑!在西方的宗教礼仪中,强调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儿女,每一个生命都是完整的、尊严的。
你看老妇人:“她轻轻的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的覆在他的胸前。”在入土之前,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怎能让他保持这种凌乱,这种狰狞的样子呢?在杨绛先生(我总是喜欢这样称呼)的《老王》中,贫寒困苦的老王在入土前也是要裹一身洁白、干净的绸布的,这是回民对生命的尊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这就如神父在葬礼上给死者举行庄严的入柩仪式,圣水、安魂曲、十字、吻别。。。。。。死者的灵魂一直痛苦的孤独的飘荡在空中,她无处安身,一个吻可以让她感到生者的温暖生者的爱,于是她也便能安心的依附了!“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是老妇人要切切实实的让这颗年轻的痛苦着离开人世的生命能睡得踏实,温暖!
古今中外,蜡烛都可以被用来祭奠。许多个灾难后的夜,人们点燃洁白的蜡烛,双手合十,双眼闭拢,遥思苦难的魂灵;祈求上苍能带上他们的祈祷,让死者安息!我想,苦难的魂灵行走在回归的路上时,会因为黑暗而怕,会因为寒冷而怕。那温暖光亮的蜡烛会照亮他们的路,会温暖他们轻飘的魂灵,陪他们一路走好!
老人,那披着黑色大围巾的老人,就那么默默的坐在一位年轻的逝者身旁,整整一夜,那是在守魂啊!
我知道,人民的情意是有的;我知道,对军人的敬仰也是有的;我也知道,对儿子般的母爱当然是有的;但我更确定:如果没有对生命的爱,对生命的尊重,我怎能对这位老妇人产生最最伟大的敬意呢?
向所有尊重生命、敬仰生命的生命之体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