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永兴中学永兴中学 张凤文 【课文聚焦】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学创意】 首先,情景导入,通过战争画面营造出良好的气氛,把学生带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其次,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全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课文的主题。第三,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知道学生反复读、让学生感悟老妇人从容镇定、不怕牺牲、渴望和平的精神。 2、情境设置法: 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电影导入,营造气氛(导情) 1、节选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电影中的战争场面。(3分钟) 2、教师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整体感知,激发感情(激情) 1、出示学习目标: ⑴ 复述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场面,并说明理由。 ⑶ 品味本文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复述时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4、学生谈读后感受。 三、合作探究,品味细节(悟情) (出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1、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3、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几次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4、文中几次有几处蜡烛的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①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4、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5、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 (指名学生发言)有感情的朗读,并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探究悬念(移情)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假如你是一位和平使者,请你设计几条标语或口号向全社会呼吁。 (学生自由发言。) 五、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蜡烛 老妇人→炮火→蜡烛→和平 (母亲)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蜡烛,西蒙诺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蜡烛》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