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蜡烛 >> 正文

 

西蒙诺夫《蜡烛》课文全解

 
 
蜡烛》课文全解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烧灼(zhuó)  头堡(bǎo)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腋下(yè)

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散 削 吓 间 揣 迫 晃 堡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砾烁铄  契挈锲  窖窑窟  柯轲坷苛  揣踹喘湍

四、词语积累
烧灼:烧、烫,使受伤。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穿越:通过;穿过。
目睹:亲眼看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耸立:高高地直立。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五、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六、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士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士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士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七、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2.对人物形象的刻——动作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例如第22段中“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第26段“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等等,文中重点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为什么她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能够不顾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识的烈士呢?从文中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八、重点语句分析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同时,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俱,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因此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也为红军战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说明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蜡烛,西蒙诺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西蒙诺夫《蜡烛》课文全解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蜡烛》美点赏析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
    《蜡烛》原文
    西蒙诺夫《蜡烛》读后感
    八年级课文《蜡烛》的美点赏析
    语文教案《蜡烛》
    课文蜡烛研讨
    西蒙诺夫的<<蜡烛>>写作背景
    《蜡烛》说课材料
    人物西蒙诺夫简介
    守护《蜡烛》的光芒
    西蒙诺夫《蜡烛》读后感
    《蜡烛》西蒙诺夫作品
    西蒙诺夫《蜡烛》教学备课参考资料
    尊重生命 ——读西蒙诺夫的《蜡烛》
    西蒙诺夫《蜡烛》阅读教学片段分析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课例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一切景语皆情语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杂谈
    《蜡烛》教学设计
    给学生以自信──西蒙诺夫《蜡烛》阅…
    《蜡烛》导语设计
    爱心点蜡烛 壮美留人间──八年级课…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形近字辨析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个性化阅读教学案例
    《蜡烛》生字注音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电子教材
    《蜡烛》整体把握
    《蜡烛》问题研究
    《蜡烛》研讨与练习说明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法建议
    《蜡烛》问题探究
    《蜡烛》教学参考图片
    “法西斯”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了解二战
    “第二次收留”之妙
    南斯拉夫简史
    史海钩沉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蜡烛》素质教育新学案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多音字辨析
    索瓦什老婆婆
    《蜡烛》教学建议
    《蜡烛》词语解释
    《蜡烛》词义辨析
    《蜡烛》中心思想
    《蜡烛》结构分析
    《蜡烛》写作特点
    《蜡烛》写作特色
    《蜡烛》探究活动
    《蜡烛》难句解析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自读理解卷
    《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蜡烛》有关资料
    百合花
    小姑娘的故事
    勇气
    读《蜡烛》
    《蜡烛》习题精选
    《蜡烛》同步练习
    《蜡烛》优化测控
    《蜡烛》同步达纲练习
    《蜡烛》同步练习
    《蜡烛》重点难点讲解
    《蜡烛》疑难解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