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安娜·卡列尼娜 >> 正文

 

朝圣者之路──我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朝圣者之路   ──我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安武林       一个作家或学者能在有生之年修订自己的伤口是幸福的,他的幸福与焊锡匠修补容器的裂缝与漏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思想家、散文作家蒙田说:“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未来。”这是另一种人生态度。他认为修订和更正没有必要;狂热的天才都是那种坚定而又固执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是走在朝圣的路上,无怨无悔且怀着殉道的决心和信心。
  
  比如说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没有人能指望他们一假如再世的话一像当年的金斯堡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经历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与魔搏斗的人》从心灵、精神、性格、气质等方面细致而又满怀激情地演绎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悲壮而又伟大的一生;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苦难而又无限狂热的一生。他们的疯狂、孤傲、病态、毁灭是不可思议的,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火焰从他们体内向外喷射,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可远视而不可以走近,因为他们的热度会灼伤我们作为平凡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他们是孤独的行者,高傲的朝圣者,永远不可能找到结伴同行的人。他们是自己的主人,决不可能屈从别的权威和意志。他们该活,因为他们天生就是来替人类扮演探险者的角色的,撞击、穿透人性的阴暗及人类愚昧的桎桔与阻碍并为后来者开拓出一条宽阔而又光明的大道;他们该死,因为他们的毁灭欲、破坏欲犹如一场熊熊大火烧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人性建筑,人们的冷漠、孤立、诅咒、攻击替他们掘好了坟墓。他们的生与死都是朝圣者的必经之路,永恒之路。
  
  茨威格伟大的同情心和伟大的宽容精神以及他伟大的理解力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这部作品是茨威格献给他们的美妙绝伦的一份悼词,犹如雨果给巴尔扎克写的那份悼词一样。他欣赏并钦敬他们,他理解并热爱他们。茨威格满怀激情地说:在层次高一些的人身上,特别是在有创造性的人身上,躁动不安却作为一种对日常工作的不满足而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它赋予他那个“更高尚的、折磨自己的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充满疑问的、超越了自己,向往着宇宙的思想。一切使我们超越了本性,超越了个人利益,驱使我们求索、冒险,使我们陷入危险的疑问之中的想法都应归功于我们自身中魔性的部分……每个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人都曾不可避免地与他的魔性展开过较量,这种较量总是一场英一的较量,一场爱的较量:是人性中最灿烂的一笔。莫泊生曾公正;而又客观地将人生诠释为“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丽,亦不如想象的那样丑恶”,这个世界并非在刁难和折磨他们,而是他们和自己过不去,因为他们的灵与肉的构造本身就与众不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他们在精神的疆域里是拿破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弱智。茨威格向我们解释说:由于美他们才生活匾乏;由于不幸他们才美。
  
  人类的生活犹如朴素的土地,什么都不匮乏;而价值和意义就是地层深处的矿藏和水源,无限丰富。但是,如果没有伟大的发现者和开拓者,世界仍是一片荒。伟大的茨威格从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身上提取了我们惊惧、厌恶、排斥的一部分:病态。他用嘹亮的、激越的声音向这个世界宣布:“病态”这个词,只适用于那些没有创造力的人身上,适用于低级世界:因为创造了永不磨灭的东西的疾病已不再是疾病,而是一种超越健康的形式,是最高健康的形式。
  
  深切的抚慰和关怀源之茨威格与他们所形成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朝圣者对另一个朝圣者的惺惺相惜之情。他和他们并肩走在朝圣者的路上。他、他们和自己身上的魔性一同走向了毁灭,所以他们才具有了永恒与不朽的形象。请铭记这样一个常识:孤独的朝圣者比我们走得更远,直到看不见他们的背影……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理解并接纳他们,他们从来都不接受世俗的礼物!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朝圣者之路──我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列夫·托尔斯泰》有关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
    《列夫·托尔斯泰》优化测控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达纲练习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轻松练习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电子教材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问题研究
    《列夫·托尔斯泰》研讨与练习说明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建议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的决裂及和解
    《列夫·托尔斯泰》参考图片
    《列夫·托尔斯泰》教法指引
    永存的茨威格
    明亮的林中草地,覆盖着伟大的灵魂
    反思历史的文学巨匠
    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创作
    私人话语与大师境界
    高尔基对托尔斯的复杂心情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
    《列夫·托尔斯泰》整体把握
    《列夫·托尔斯泰》多音字辨析
    辜鸿铭与托尔斯泰
    最真诚的人──巴金与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与老子什么关系?
    托尔斯泰晚年三事
    祖父列夫·托尔斯泰的葬礼
    托尔斯泰的眼泪
    《列夫·托尔斯泰》问题探究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复活》赏析
    简析《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人物外…
    茨威格简介
    斯帝芬·茨威格
    灵魂的猎手──论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茨…
    寂寞的茨威格
    茨威格的心灵之旅
    《列夫·托尔斯泰》生字注音
    历史的“灵感”
    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读者眼中的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作品选》序
    读茨威格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赏析
    茨威格的俄罗斯之行
    永存的回忆──重读斯蒂芬·茨威格《…
    弗罗依德与茨威格
    茨威格与施特劳斯往还书
    《列夫·托尔斯泰》素质教育新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背景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主题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内容提要
    《列夫·托尔斯泰》重难点讲解
    《列夫·托尔斯泰》形似字辨析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词语解释
    《列夫·托尔斯泰》词义辨析
    《列夫·托尔斯泰》难句解析
    《列夫·托尔斯泰》结构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中心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
    托尔斯泰的日记
    里昂的婚礼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童年
    《战争与和平》缩写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捅马蜂窝
    《列夫·托尔斯泰》研讨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精选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评点
    《列夫·托尔斯泰》写作借鉴
    《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特色
    《列夫·托尔斯泰》习题精选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杂谈
    《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导入语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疑难解析
    我和列夫·托尔斯泰对话
    托尔斯泰的寓言故事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列夫·托尔斯…
    抓住主线 化繁为简──“诊治浅性阅…
    语文教学“模糊性”评价的冷思考──…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让语文课涌动生命的活力──观摩绍兴…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课文结构
    《七颗钻石》教学建议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多音字组词
    《七颗钻石》词语解释
    《七颗钻石》近义词反义词
    《七颗钻石》学习要点
    《七颗钻石》课文题解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语言感悟
    《七颗钻石》电子教材
    《七颗钻石》教材插图
    《七颗钻石》教材简说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七颗钻石》学习目标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续写
    《七颗钻石》快乐练习:同步练习
    《七颗钻石》快乐练习:写字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句子分析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用生命编织的爱──《七颗钻石》说课…
    《七颗钻石》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七颗钻石》课文中心
    《七颗钻石》快乐练习:同步轻松练习
    《七颗钻石》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七颗钻石》快乐练习:试题
    《七颗钻石》教学札记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素质教育新学案
    《七颗钻石》教学杂谈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