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第十二中学 林贤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乐曲“愚公移山”) 同学们,“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大家都吟唱自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家喻户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故事,去感受那愚公精神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⑵ 对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⑶ 一词多义: ① 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②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③ 河曲智叟亡以应以君之力f、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 ④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投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结构图 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移山冲突愚公、智叟 移山结局无陇断 四、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五、布置作业 说说下列词的古今异义: 惩、阳、阴、诸、毛、已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态度 1、指导朗读,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⑴ 愚公之妻和智叟说的话差不多,能否用相同的语气、语调来读? 不能。愚公之妻是“献疑”,是对丈夫关心;智叟却“笑而止之”,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 ⑵ 子孙和京城氏之子的态度又是如何?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子孙是“杂然相许”,说明众人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京城氏之子是“跳往助之”,说明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态度。 2、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三、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四、学生齐读 结束全文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 子孙 杂、许 妻子 献疑 遗男 跳、助 愚公──遂率──移山──笑、止──智叟 (不愚) (不智)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愚公移山,列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