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这则脍炙人口的古代寓言,千百年来在人民中传诵,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在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它,特别是那老愚公的精神。
文中为何要塑造一个“年且九十”的老愚公呢?这便是本文要解读的内容。人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充满了多少的惆怅与欣慰、困惑与明亮、挫折与奋进,一个远大的理想要通过多少的探索与反复、要积累多少的经验与教训才能够确定,要避免幼稚的蛮进与胆怯的退缩,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移山这样伟大的工程只能由经验丰富、深谋远虑、意志坚强、信念坚定、高瞻远瞩的老愚公提出来了,“年且九十”便有这样的含义。第二个要解读的是“愚”,愚公所从事的移山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大事业,然而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远大的理想必然要长期的奋斗而且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这对于具有较大的懒惰性和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凡夫来说愚公的事业便是“愚”的表现了。文中的智叟是愚人的集中表现,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残年余力”以“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为凭证而得出“其如土石何”来嘲笑愚公之“不惠甚矣”,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似智实愚,愚公似愚实智。愚公是大智若愚,智叟是大愚小智,愚公之大智表现在目光长远,造福万代;智叟之小智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懒惰。第三个要解读的是“面山而居”,为何不背山而居呢?如果背山而居那不就省掉了移山这一愚事,我们人总是要前进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以说我们人类总是在困惑之中,生从何处来,死从何处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人生、哲学问题。就是在我们感知的今生也会遇到诸多的困难:物资的贫乏、精神的困倦、疾病的侵袭、灾害的破坏、学业的繁重、工作的压力、人事的纷争、战争的破坏等等困扰着人们的身心,真是挥之不去、抹之不掉,即使你躲过了这一问题又遇到了那一问题、饶过了这一困难又遇到了那一困难,可以说在我们面前永远都存在着“大山”,永远需要我们去“移山”。第四个要解读的是“帝感其诚”,远大的目标似乎好确立,但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就不容易了,特别是我们常人朝三暮四、瞻前顾后难以做到一心一意、心不旁骛。遇到挫折时认为前途茫然,最易放弃自己曾信誓旦旦的目标而苟且偷生。老愚公对自己移山这一伟大的事业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因为这一事业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他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荣辱融化在了为子孙幸福快乐的奋斗之中。因此他才能矢志不逾、愈挫愈坚、勇往直前。他这种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美丽的心灵、博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自然而然地感天动地,最终借助于神力,实质是人的精神力量把山移掉,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志者事竟成。
愚公的精神给我们的启迪是良多的,在我们的生活及人生中将具有永恒的价值。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愚公移山,列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解读《愚公移山》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