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⑴,属国过居延⑵。征蓬出汉塞⑶,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⑷,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⑸,都护在燕然⑹。
【注释】
⑴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⑵属国句:是“过居延国”的倒文。汉时,凡已归附的少数民族,称其地区为属国。《汉书·卫青传》颜师古注:“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居延,古县名,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
⑶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借以自喻。
⑷孤烟直,赵殿臣注:“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⑸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⑹都护,官名。汉宣帝时,始设西城都护。唐则置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这里用作最前线的代称。
To the Frontier as an Envoy (Tang)Wang Wei
En route to the border, my lone carriage
Passes through the vassal state of Juyan—
A wisp of thatching blown beyond the Han frontier.
A wild goose returning through barbarian skies.
Straight is the lonely line of smoke above the desert vast,
And round, the sun that sets upon the long river.
Meeting horsemen patrolling the Xiao Pass.
I learn that the governor general is at Yanran.
Tr. Zhang Tingchen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使出塞,去宣慰战胜吐蕃的河西大使崔希逸,并在那里兼任判官。本诗所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的开头两句,写将要轻车出使,慰问辽远的边疆。
第一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要出使边塞。出使的目的是“问边”随从不多,规模不大,是 “单车”。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的“边”字,边疆在那里呢?很遥远,在居延塞以外。
中间四句写出使途中的情景。
先以蓬、雁自比,概括出发后深入边塞的辽阔行程: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先写途中所见。因为沙漠荒凉,只看到“长河落日”,这是沙漠中的典型景物。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诗人: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表示了对守卫边塞、报效国家的唐军将士的崇敬。
这首诗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功夫,它只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雄浑,让人身临其境。诗人选取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画面开阔,气象雄伟,是历来被人们称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用了“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亲切喜悦的感觉。简单几笔,把景物写得情真意切,很有个性,真所谓“状难描之景如在目前”(宋梅尧臣语)。正如《红楼梦》所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是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四十八回)。
在第二联里,一连用了“征蓬”、“归雁”来比喻“出使塞上” 这同一事物。这一组比喻通俗,常见。秋后蓬草飘散是常见的景象,在前代诗歌中屡用不鲜,但多用来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尤其是后一个比喻,大雁秋去春回,年年如此,人人可见,使人容易理解。作者出使,又恰巧在春天。出使途中,数行归雁北翔,因而拿来自比,贴切自然。这两个比喻,前者重在表现行程的逶迤辗转,后者重在表现出使的季节和所去的方向。能把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揭示出来,比单一的比喻更丰富深厚。
诗题是“使至塞上”,按一般写法,大概要写到了塞上,如何慰问之类的事。这首诗没有这样写。它写到了塞上,但没有见到首将,只是遇到了“候骑”才知道 “都护在燕然”。燕然是最前线,都护身临最前线守边卫国,这一笔使作者对边防将士的赞颂之情洋溢纸上。到了塞上,行程并没有结束,需要继续前进才能完成“问边”的使命,又预示出新的境界。燕然的边情如何?诗人以后的行程如何?留给读者去体味去咀嚼。诗人已经把他的感情表达出来了,剩下的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了,这就叫“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语)。
(作者 张燕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