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使至塞上 >> 正文

 

《使至塞上》“拙句”不拙

 
王维的名篇《使至塞上》,历来受到读者好评,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备受推崇。当然,认为此诗存在瑕疵的也不乏其人。比如在《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3期上,河南师范大学周相录教授发表的《名作中有名句也有拙句——王维<使至塞上>的新诠释》(以下简称“周文”)一文就认为:“对于《使至塞上》来说,不但整篇作品被一些人给予了不应给予的‘待遇’,而且对这一联名句的鉴赏也存在一些不得不说的误读。”
   周相录教授的这篇赏析文章,对《使至塞上》的前两联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列举了一些“误读”之处,内容丰厚,也的确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周文所谓的“拙句”是指首联、颔联和尾联。
  周文认为,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之“拙”在于“二句意近,大体上可以说是重复的”;颔联叙事、写景都很“平淡”,“这就是说,无论如何理解,首联与颔联都不怎么好,除非你闭着眼睛不顾事实瞎说”;“尾联不过是说到了边塞,才知道主帅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实在没有过人或特别之处”,况且这里是“套用前人诗句,绝非高明之举。”
  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确实“平淡”,难道“平淡”就是“拙”?难道非要写惊天地、泣鬼神之事、之景才不“拙”?用典是诗家常事,文学史上整句引用而深受好评的事例多如牛毛,曹操的《短歌行》中几处诗句直接借用于《诗经》,谁又能说这是“拙句”?看来,仅仅因为意思“重复”、句意“平淡”和“套用前人诗句”来判定诗句之“拙”,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我们都知道,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角度固然可以不断变换、更新(周文也正是本着求新的原则对作品做出“新诠释”),但由于证据不足、逻辑难通,周文的这种“新诠释”未必站得住脚。通过区分“佳句”和“拙句”,周文旨在证明《使至塞上》“有句无篇”。谈到“有句无篇”这种现象,周文说:“我们的鉴赏家却往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只要是名作,就整个肯定,却不管‘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除了那一笑外,脚是否平胝足或头是否癞头。”
  鉴赏一篇文学作品,到底是“篇”重要还是“句”重要,这似乎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但文学鉴赏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分析和精确计算,它依靠的是一种艺术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只要局部与整体是协调一致的,那么得出的对于“篇”的鉴赏结论往往取决于某一“句”。王维的诗歌中名句较多,除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有《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但他的这些名句与整首诗歌浑然一体,并不存在“有句无篇”的问题。
  以《使至塞上》为例,整首诗写的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边疆军队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坐着一辆车奉命到边疆去慰问士兵,最远要经过居延属国。我一路上经过了很多边防哨所,就像一只南来的大雁飞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我看到了美丽的塞上风光,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万里晴空,没有一丝风,烟气笔直上升,河流显得又窄又长,连快要下山的太阳都比内地看起来更圆。
  在萧关,我们碰到了侦察兵,他向我们报告说节度使大人还在遥远的最前线。”整首诗意思非常连贯,表述也很完整。而且由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的高妙,展现了迷人的、独特的塞上风光,使得诗歌在“诗情”之外更富于“意”。这样说来,王维的《使至塞上》就既有“句”、又有“篇”了。
   周文最后还说:“至此,我们就明白了许多唐诗选本都入选该诗,而《唐诗三百首》如此著名的选本却对它熟视无睹的道理。选它是因为颈联写得太好,知名度相当高,不选似乎说不过去;不选它是因为除颈联外,其余确实让明眼人难以首肯”。
  其实《唐诗三百首》不选《使至塞上》的原因不一定就是因为诗中有“拙句”,而是因为它在选诗时有其它的考虑。《唐诗三百首》选王维五古5首、七言乐府3首、五律9首、七律4首、五绝5首、七绝1首、乐府2首,凡29首,将近占到全书的十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全书中仅次于杜甫(34首),而高于其余的大诗人(如李白25首,李商隐22首,孟浩然15首,白居易6首,李贺0首),表明了王维诗歌艺术的高妙和选家对王维的情有独钟。
  《唐诗三百首》选了王维的九首五律却没有选《使至塞上》,确实让人费解。因为入选的五律中除了《山居秋暝》、《终南山》、《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外都没有《使至塞上》的名气大。至于原因,金性尧认为《唐诗三百首》中“王维以山水诗为主”(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3页),而《使至塞上》不在山水诗之列。任何选本和文学批评都有自己的标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文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陶渊明,与其大致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有三位大文学评论家,知识渊博、遍览文史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只字没有提到陶渊明,钟嵘的《诗品》也只是把陶渊明列为中品,而萧统编《文选》时却把他列为上品。看来三人的评价标准并不相同。在文学批评方面,作为专门的文学批评著作的《文心雕龙》和《诗品》的成就和影响显然比以作品选为主的《文选》要大得多,难道我们就能因为前二者不重视陶渊明而否定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我们甚至可以更进一步来考察,尽管萧统编《文选》时把陶渊明列为上品,但所选的作品也寥寥可数,这说明陶渊明在整个南北朝时期从来没有受到重视。更何况,唐以后备受好评的那些陶诗并未被《文选》所重视。
  因此,即使按照周文所说,没有入选在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而《使至塞上》却比很多入选的诗歌(即使是王维的某些五律)知名度更高,这说明它正是凭借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而不是依靠“著名的选本”而芳名远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多数读者的喜爱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单凭《唐诗三百首》不选而否定《使至塞上》的艺术魅力不足为据。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使至塞上》“拙句”不拙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山居秋暝 教案
    《山居秋暝》学案
    王维《山居秋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 《山居秋…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  [唐]王维
    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近体诗八首教案
    《山居秋暝》演讲稿
    <<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浅析
    山居秋暝(王维)赏鉴
    《使至塞上》赏析3
    【今译】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鉴赏
    使至塞上赏析
    【注释】使至塞上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 使至塞上 …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2
    《使至塞上》教案
    王维《使至塞上》
    [译诗、诗意] 使至塞上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 使至塞上 …
    王维:中国唐代诗人,画家
    解读“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赏析
    原文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赏析
    【注释】王维: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学设计
    读王维《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诗五首 教案示例
    王维《使至塞上》的英译和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与创新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高适的《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古诗简介】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生平介绍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2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段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后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送元二使安西》教后记
    [教案]《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安二使安西》教案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反思]让古诗教学更加精彩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4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3
    一唱三叹“渭城曲”——《送元二使安…
    《送元二使安西》教后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