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送元二使安西 >> 正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浥   客舍   尽    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 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 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 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 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 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 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 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 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 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 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着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 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 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 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 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读测试:
    1 解释句中加黑的字:
    僵卧孤村不自哀(孤,单独;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依然,还,副词;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冰河,冰封的河流,这里用来泛指北方的战场;梦,梦境。)
    2 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3 划出诗中写梦境的语言,并试作分析。
    (三)讨论并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的内容。
    第2题:“僵卧”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态,加之“孤村”,更映衬出诗人处境的寂寞凄凉,然而,作者爱国忘私,胸襟坦荡,一心为报效国家,所以“不自哀”。
    第3题:诗中写梦境的语言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忧虑国事,深夜未眼,将大自然凄凉的风雨声化作他梦境中雄壮激越的行军曲,此为托梦喻志,以展示诗人慷慨激壮、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读后令人顿生敬意。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浥( ) 辞( ) 莺( ) 崇( )
    戍( ) 阑( ) 豚( ) 蒌蒿( )
    2 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3 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山居秋暝 教案
    《山居秋暝》学案
    王维《山居秋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 《山居秋…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  [唐]王维
    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近体诗八首教案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演讲稿
    王维《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浅析
    山居秋暝(王维)赏鉴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2
    《使至塞上》赏析3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 使至塞上 …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 使至塞上 …
    【注释】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拙句”不拙
    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鉴赏
    【今译】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教案
    解读“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赏析
    王维:中国唐代诗人,画家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赏析
    [译诗、诗意] 使至塞上
    读王维《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诗五首 教案示例
    原文使至塞上
    王维《使至塞上》的英译和赏析
    【注释】王维: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与创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古诗简介】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生平介绍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
    《送元安二使安西》教案
    [反思]让古诗教学更加精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高适的《别…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段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后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送元二使安西》教后记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教案]《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4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3
    一唱三叹“渭城曲”——《送元二使安…
    《送元二使安西》教后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