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高》教学案

观,因而在秋天人们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自然的秋景之感,以己所特有的胸怀指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诗人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宵”,“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

 

《采桑子 重阳》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誉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写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配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景,这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在用词造句上,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二)重点语句分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在《秋词》中拈出了“秋气”。秋是“胜春朝”的,因为自然的秋是“晴空”,更胜“碧宵”。“晴空一鹤排云上”写的就是秋气的“眼”,或者说,是它的神髓。我们说此诗写秋写得绝妙,妙就妙在诗人对“秋气”的独特体会上。“晴空”的秋是自然的,人们常说“秋高气爽”就在此处,这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诗人溶身在这旷世之秋中,久驻胸怀的坦荡豪情开始沸腾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交给了排云直上的那只独鹤,自己久赋的希望也逐渐被这秋气所包容,得以溶化和体现。“诗情”即志气之意,也很自然地升华到“碧宵”,我们不难看出这坦然的志气其实就是荡然的秋气,两者合二为一。这正是《秋词》的独特创意。

人生易老天难老。

要理解本句,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伤感的意味。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自然,“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作大我,以有涯化为无涯,尽可能地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总之,诗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耐人寻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豁达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哪些事物(景物)?

 

(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2. 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  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项目

 
 

意境格调
 

修辞方法
 

艺术手法

 
 
 

刘诗

 
 

 

 
 

 

 
 

 

 
 
 

徐诗
 

 
 

 
 

 
 

 

3. 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4. 下面这首词是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岷县、突破会宁、静宁、平凉和固原间的封锁线后,登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险关——六盘山后所作。阅读后,完成问题。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秋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高》教学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胸有诗书气自豪——读刘禹锡《秋词》
    诵读欣赏《秋词》 教 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
    人教版:《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教案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陋室铭 刘禹锡
    刘禹锡《秋词二首》诗歌鉴赏
    刘禹锡《秋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刘禹锡:秋词
    秋词
    在逆境中放歌——刘禹锡《秋词》
    刘禹锡《秋词》赏析
    《秋歌——给暖暖》教案
    翻译刘禹锡《秋词》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刘禹锡《秋词》教案
    阅读《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
    《秋词》
    《秋词·刘禹锡》译文及赏析
    又读《秋词》
    比较·探究《秋词》(其一)教案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刘禹锡《秋词》文化底蕴初探
    (冀教七上)诗词诵读:《秋词》《泊…
    比较•探究《秋词》(其一)教案
    信秋词五首(其四)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
    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刘禹锡 《秋词》
    《秋词》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秋词》教案
    秋词
    秋词二首
    书法  刘禹锡《秋词》七律条
    古代诗人—— 刘禹锡的秋词为什么会被…
    刘禹锡《秋词》原文、译文、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文与译文
    诗词之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解读刘禹锡
    李宝臣古诗杂品之四十三——品刘禹锡…
    从刘禹锡的一首秋词诗说起
    法刘禹锡《秋词》一首
    秋词
    刘禹锡——《秋词二首》
    秋词
    论刘禹锡迁谪文学豪迈风格的形成
    西江月 《秋词 刘禹锡》新意
    刘禹锡《秋词》注释及赏析
    秋词_古代诗歌的体裁_古代诗歌阅读
    (十)秋词
    《秋词》及《采桑子•重阳》及《…
    书法--田永庆成扇新作---刘禹锡秋词
    刘禹锡《秋词二首》诗歌鉴赏
    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诗歌鉴…
    略论中唐诗人刘禹锡之个性美
    解读刘禹锡
    《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
    刘禹锡的写景古诗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始闻秋风》诗歌鉴赏
    秋词解释
    刘禹锡《秋词》原文和译文(翻译)
    《秋词》一首感怀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