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庞玮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本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了只有用科学的观察思考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本课短小精炼,文字生动浅显,以对话为主,符合认知水平,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教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契、矣、岂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表达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我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你喜欢寓言故事吗?知道寓言有什么特点吗?这么喜欢寓言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找到更多的课外书读一读。
2、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自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
1、自读译文,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文,并汇报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导朗读句子
(1)、“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4、齐读译文
(三)初读感知文言文
1、放声读文,说说读后的第一感觉。
2、知道古今词义在表达上的不同。
(1)、说说古今词义的不同之处
(2)、小结: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字已经被现代文中的双音节字所代替,因而现代文浅显易懂。
(四)闯关,诵读、理解文言文。
1、第一关——读准、读通文言文。
圈出读不准的字,同学间相互教一教,读不通的句子多读,相机指导读准:涉江 遽 契 矣 惑
2、第二关——理解文言文。(1)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2) 同桌合作借助译文理解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A、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B、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汇报。先读句子,再解字义,然后解全句。(提醒学生边听边作批注)
3、第三关——融入情感,品读文言文
(1) 说说读好文言文要注意些什么?(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2) 指读,男、女生互读,全班齐读等。
4、第四关——讲故事,口头改编文言文
要求:清楚、完整地讲述故事,可配上自己的表情、动作。
(五)速读文言文,悟寓意
1、学生快速阅读文言文。
2、四人小组讨论:(1)求剑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说说自己或周围的人有没有做过刻舟求剑这样的事?
(七)课堂总结
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今天,我们领略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仅仅53个字,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最后的几分钟里,你能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吗?
七、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剑落 船行
(原地) (变化)
不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设计思路: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自动、互助地探究学习,积极参与发现,努力激活思维,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我校提倡以学生的自主研究探索问题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刻舟求剑》的教学设计具体操作按“指导自读——引导探究——交流评价”的程序展开教学的。“指导自读”是根据课文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设计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作导向性的指引。“引导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课文,合作探究完成问题解答,或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 “交流评价”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的问题进行探讨、归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与课堂上“读、说、议、想、演、练”相结合,即读课文、说译意、议文章、想续写、演故事、练习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到课文的主体知识)对学生的语言组织、逻辑、口头表达、朗读、表演、发散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进行训练。学生课后修正完善自己的学案,然后将学案以小组为单位装订,在全班交流,或张贴在教室里的“学习园地”内展览,以此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刻舟求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