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讲宝剑掉进江中,掉剑的人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宝剑是在什么时候掉的?在“坐船过江”的时候。这是认识刻舟求剑为什么错的关键。 第三自然段讲同船的人问那个掉剑的人为什么在船舷上刻记号,大家对那个人的做法不理解。 第四自然段讲那个人向同船的人讲他为什么在船舷上刻记号。这是课文的重点。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图的内容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对应,画的是那个掉剑的人用刀子在船舷上刻记号。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如果没有教学挂图和投影片,可以准备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供课上演示用。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利用熟字和偏旁记忆字形。再通过指导写字把音形义统一起来。 2写字教学。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字: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催:左窄右宽,左边是单立人,右边的上半部是“山”,下半部是“隹”。 宝:上面是宝盖儿,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折”。 剑: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是“佥”,第七笔是“提”,不是“横”。 靠:上边“告”要写扁一些,下边“非”要写短一些。 (三)词句教学 “不用着急……准能把宝剑捞上来”。“不用着急”这是针对上文“还不赶快捞”而讲的,又同第二自然段的“一点儿也不着急”相呼应。说明那个人想好了捞宝剑的办法。 “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说明他在船上刻记号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什么地方掉下去的。 “……等船靠了岸,我就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这句话交待了那个人捞宝剑的办法,可以看出他非常愚蠢,不懂得船在行驶,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读写下列词语: 宝剑催靠岸刻舟求剑不慌不忙一不小心 (四)朗读指导 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的对话,可分角色练习朗读,要读出同船的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五)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1题是朗读课文,说说那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剑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第3题是填空,再读一读。要先指导学生自己试着填空,然后在班上交流,填正确后再练习读。 第4题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先让学生自己讲,然后再讲给别人听。 (六)扩展活动 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故事比赛。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课题,了解“刻舟求剑”字面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生字卡片)。 (四)细读课文,抓住掉剑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同船人的语言,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看船能活动的投影片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知道掉剑人错在哪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五)指导朗读。 要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的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七)完成课后练习。读写词语。 (八)布置扩展活动。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刻舟求剑》译文 |
下一篇文章: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