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
|
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 【摘要】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封建大家庭,里面的每个人都很难用一般的好人坏人的概念去衡量,但我认为最难懂的是薛宝钗。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形象,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形象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她天资聪慧、孝顺体贴、豁达宽厚、博学多才且有治家理财本领;但她毕竟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礼教礼教的毒害,所以又有陈腐的、令人窒息的因素,她趋炎附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本文通过对薛宝钗美丑两个方面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文学典型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豁达 博学 迎合奉承 城府很深 无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从《红楼梦》成书到现在,已过去了两个世纪,但这部文学杰作仍然放射着“万古不磨”的艺术光辉,仍然打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曹雪芹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的美,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从表面上看,《红楼梦》只是诉说了一段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它蕴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怒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红楼梦》的中心是要展现人生理想的破灭以及人性的毁灭,那一幕幕、一桩桩,无不让人震撼!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把一大批贵族、非贵族出身的女子不同的生活遭际推上了历史舞台,结合封建社会典型的生活环境,为后人创造出了许多有血有肉,让人难以忘怀的典型人物形象,其中有很多至今争议很大,薛宝钗便是其中的一个。 读过红楼的人,对薛宝钗有褒有贬。有人说她善良,但也有人骂她恶毒;有人说她真实,但也有人骂她虚伪;有人说她是整部红楼中最完美的一个女人,但也有人骂她是整部红楼中藏的最深得阴险女人!看来,一部红楼可以有千种理解,一个薛宝钗同样也可以有万种评判。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二则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象呢?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看,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侧重的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典型人物的性格又是在其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分析薛宝钗的形象主要就是结合当时典型的环境来分析她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作品第一回有这样一段话:“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种只小丑然。……故逐一看,亦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这里“千部共出一套”的套子就是才子佳人之间,又出现一个拨乱宝黛爱情之间的“小人”。如果薛宝钗是拨乱宝黛爱情之间的“小人”,那么,曹雪芹岂不掉进了“千部共出一套”的套子中去了?这就违背他的愿了,曹雪芹对这样的套子是表示过不满的。从这段话中其实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创造宝钗的意图:薛宝钗决不等同于历代野史中给主角添乱的小丑,也决不是以一种挑战者的身份来和林黛玉争夺那份在前世就以成就的“木石之盟”的,否则作者定不会在行文中称她为“山中高士”,她的存在其实蕴含了作者的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 薛宝钗出身于金陵四大世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公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舅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做到九省都检点,是朝中拥有军权的人物,姨妈是荣府贾政的夫人。所以薛家是商人与官宦的结合,既有注重实利的商人市侩气,又有崇尚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倾向。虽然薛家也曾依靠皇权,是个具有特权的红顶皇商,做过较好经营,跻身金陵四大家族之列。但父亲早逝,兄长薛蟠又是个没有出息的酒色流氓,于是家道衰败,特别是薛蟠打死人要逃脱法网,就不能不依仗贾家王家的政治势力了。正因为薛宝钗出身的家庭十分复杂,所以造就了她性格的多侧面性和复杂性。《红楼梦》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形象的复杂性,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她的形象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作者既写了她的孝顺、体贴、豁达宽厚、博学多才且有理财治家的本领等,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出了她的弱点,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使她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于是她趋炎附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下面就谈一谈宝钗形象上的一些特点, 一、宝钗形象中美好、健康的因素 1、宝钗的孝顺: “人生五伦孝当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不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孔孟提出“无违”“悦亲”孝道,无违者,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者;悦亲者,时时事事都要让父母高兴。而在《红楼梦》中似乎只有薛宝钗一人真正领悟了并实践着孔孟提出的这两种孝道。 宝钗虽生于四大家族之中,自小衣食无忧,但那时正值薛家衰落之际,注定不久就愁事不断,甚至还可能有灾祸,又加上丧父,纵有一个哥哥,却是不知进取,惹是生非,虽有若无。唯有母亲可以依靠,宝钗虽在富贵家娇生惯养,但非常懂事,知礼尽孝。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当宝钗的面说是薛蟠挑唆人干的,宝钗回家告诉了母亲。薛蟠听说后感到受了冤枉于是便大闹起来,说宝钗是“护着”宝玉,把个宝钗气怔了,写到:“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她母亲不安……,次日一早起来,无心梳洗,胡乱整理了衣裳,便出来瞧母亲”。可见宝钗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宝钗甚至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都尊重母亲的意见。当薛母告知宝钗已经把她许与宝玉,书中第九十七回:“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薛母)便是看着宝钗好像不愿意似的,‘虽是这样,他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认了,他也没得说’。”可见宝钗对于这桩婚事并不愿意,只是出于孝顺守礼才逆来顺受。 宝钗的孝顺被贾府的人视为大观园众女子中佼佼者,成为了众女子学习的典范。 2、宝钗的体贴: 在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方面,大观园中首推薛宝钗。 大观园中最感念宝钗的是史湘云。宝钗曾帮湘云接下袭人拜托的针线活,减轻湘云的负担。第三十二回,袭人曾因“这两日身上不好”,不能做针线,请湘云帮忙做一双宝玉的鞋。宝钗知道后就批评袭人“你这么一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就不会体谅人?我近来看着云姑娘的神情儿,风里言、风里雨的听起来。在家里做不得主。他们家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从宝钗的叙述来看,并不是湘云在她面前直接诉说过什么,知识她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感觉到了湘云的难处。于是,自己主动把活儿接下来。第三十七回,史湘云在大观园中和众姐妹玩得痛快,一时冲动要做东请客。宝钗设身处地的为她着想,知道她在家作不得主,一月统共几吊钱,倘在园子里邀社摆宴做一东道,一时兴了,回去免不得遭婶娘的抱怨,于是资助湘云办了螃蟹宴。湘云看到宝钗如此关心人、体贴人,自是感服,把她“当亲姐姐对待”。 邢岫烟来到大观园后,宝钗想他“家业贫寒,二则别人的父母皆是年高有德之人,独她的父母偏是酒糟透的人,于女儿分上平常;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迎春又是一个老实人,连她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管到她的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宝钗却每相体贴接济。”当宝钗发现这天还冷得很,邢岫烟倒全换了夹的时,特挑了“石壁后”这个避人眼目的地方,问清情况后,知是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便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又悄悄地送去。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关心与帮助 3、宝钗的宽厚豁达: 宝钗进府后,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对每个人都很豁达宽厚,即使对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贾府上层人物更是交口赞誉,可黛玉一直对她心存戒心,一直视她为“对手”和“假想敌”,薛宝钗则身不由己地面临一连串唇枪舌战的袭击,她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来心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有心呢?”在第三十四回,宝钗疑宝玉挨打是哥哥说话不留心给惹出来的,埋怨了几句,反被哥哥抢白一顿,便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见她脸上有哭泣之状,便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对这样戳着心窝子的话,宝钗也不予还击,在三十五回开头写道:“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但并不回来,一径去了。”开始,薛宝钗是浑然不觉,后来,她感觉到了,但也不是怀恨在心,等待时机报复黛玉,而是从未心存芥蒂。第四十回,黛玉在行酒令中脱口念出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语句,宝钗不是趁机报复黛玉,而是对她进行了一番“不可多看杂书”“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诚规劝。可见为人的宽容厚道便是后来林黛玉叹服她的原因。 薛宝钗之所以能待人宽容厚道,是因为她的胸襟豁达。第四十七回,薛蟠挨了打,薛姨妈气得要寻拿柳湘连,宝钗以其惯有的宽厚豁达进行了有力的劝止,化解了一场冲突, 就是这个“受得富贵,耐得贫贱的女子”,家资万贯时不见她骄逸豪奢、飞扬跋扈,破落之际也能坦然视之,平静面对。她豁达的人生态度,也算是她悲剧命运中的一线生机,黑暗人生路上的一丝光亮;这份豁达,让她不会因一无所有而痛苦不堪,也不会因百历变故而万劫不复……,她会收拾起浑身的伤,满心的痛,呈现出一如既往的坦然豁达,尽心尽力的打理家务,孝顺公婆,抚育遗腹子,帮助完成“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瞩望……。 4、宝钗的学识: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⑴ 文学方面: 第十八回,宝玉奉元春之命以“怡红院”为题赋诗,宝钗叫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并讲了“绿蜡”一典的出处──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独无烟绿蜡干”,成为宝玉的“一字师”。在这里突出了宝钗的学问,她所引的唐诗虽是眼前现成的句子,但该用的时候想得起用得上和想不起用不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可以说学问的高下。如果说韩翊的咏芭蕉句还是“眼前现成的句子”,那么姐妹们认为比较生僻的训诂名物,宝钗却也比别人知道得多些。比如第七十八回,黛玉,湘云联句,湘云对自己所联“棔”字不知是何树时,宝钗对“棔”的解释──朝开夜合的”。 宝钗不仅熟悉一向被视为正经学问的诗词,也熟悉一向不被视为什么正经学问的戏曲。比如在第二十二回,她向宝玉介绍《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时说“这出戏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一曲[寄生草]极妙……”这一番说明薛宝钗既懂音律,也懂词藻,宝玉听了她介绍[寄生草]之后“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薛宝钗有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文学创造能力。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时候,众姊妹兄弟一起做诗,惟有宝钗和黛玉的诗被元春称为“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第三十九回,她做的咏螃蟹诗,众人看毕说是“食螃蟹的绝唱”,姐妹们“偶填柳絮词”的时候,宝钗一阕不落套的《临江仙》又拔了头筹。 宝钗虽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在论诗中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三十七回,宝钗对如何作诗,发表了很多好的见解,从中可看出她是主张诗“立意清新,命意新奇”;不主张因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认为诗是不能照搬生活,特别是咏物之作,贵在“寄兴写情”;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而要翻出新意来,要“各处己见”“不与人同”“别开生面”,但还反对过于新巧的,的这些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⑵ 艺术方面: 在书本学问之外,宝钗还精通绘画。第四十二回,宝钗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连所用的绢和纸料等她都很清楚,并口授了四十四样画具、颜料以及调制颜料用的器具,有名称很专门的画具,例如“蟹爪”、“须眉”等,也有最平常的碗碟、风炉、沙锅,品名数量清清处处,多么专业呀!据宝钗的话看来,宝钗不但对于画的艺术有了很成熟的理解,而且她的说话乃是经验之谈,不是凭空想象。其中有生姜、酱,黛玉还嘲笑她说是要炒颜色吃,宝钗解释说是“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火是要炸的”。在这里,林黛玉和薛宝钗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薛宝钗的学问,宝钗简直成了靠绘画为生的老画工。曹雪芹借宝钗之口评论惜春大观园图,谈论画法、画具,这说明他精通画理和纯熟掌握绘画技巧,这可能只是曹雪芹思想的片鳞只爪,但还是十分宝贵的见解。 黑格尔说:“从古以来真正的天才都感到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技巧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有本领迫使最枯燥和表面上最不易驯服的材料听命就范,使它不得不接受想象中的内在形象而把它们表现出来”。曹雪芹就是轻而易举地把他胸中的磈礧自然地表现出来,所以他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小说家。 ⑶ 医药方面: 宝钗医药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第八回,宝钗劝阻宝玉喝冷酒。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说不清一种药丸的名字,宝钗想是“天王补心丸”,一猜就着。第四十五回,宝钗评论黛玉常吃的药里人参肉桂药性太热,主张代之以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采用食补疗法。第七十七回,王夫人给凤姐配药,需上等的人参,宝钗劝阻王夫人说市上买到的人参没有好的,是用“芦泡须枝搀匀”了冒充的,她不仅知道一点儿医药理论,而且对于药材市场的制假也这么清楚。 由宝钗的学识我们看到了曹雪芹思想的一个侧面。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一生坎坷而短暂,贫穷和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他没来得及把他的一些主张表述出来。但在《红楼梦》中,他把自己的一些学识、见解,借助人物之口形象地表达出来,非常巧妙,非常自然,不露一丝痕迹,也没有一点说教气。从某一方面说,作者是将自己的一些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身上。所以,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曹雪芹的一些观点、主张,可以看到曹雪芹思想的一个侧面。 ⑷ 宝钗的治家理财本领: 宝钗自父亲死后,就不以读书为业,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留心家计,使她懂得了人情世故,也锻炼了自己的管家能力。 《红楼梦》中“理家“情节,千万不能低估薛宝钗的作用。薛宝钗在待人接物上豁达宽厚、端庄稳重;而在驾驭奴仆上,由深谙”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道理,因而博得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的称赞,就连脂粉队里的英雄、管家奶奶王熙凤与她比起来也有距离。尤其在所谓“小惠全大体上”,提出以“小惠”调动园中管事婆子们的积极性的建议,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不致使若大的贾府失了体面。对于这个一箭双雕的改革方案,作者是持肯定态度。因此,在回目中用“识”字来赞扬宝钗。在这里,有人认为作者是贬而不是褒,要弄清这个问题,很有必要提一提曹雪芹的“补天思想”。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自己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变衰的全过程,他看到了这个家族的不可救药的堕落和腐朽,他深恶痛绝这个社会的弊病。对于这一点,在他的《红楼梦》中作了无情的鞭笞的揭露,但是曹雪芹没有摆脱当时社会的局限性,他留恋昔日的繁华,并不想同这个社会彻底决裂,他希望能找到一种办法来补这个封建末世的“天”。这就是他所谓的“补天思想”。而探春、宝钗理家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在曹雪芹的眼里,探春的理家方法是“敏”,宝钗的改革建议是“识”,作者赞扬她们有见识、识时务,怎能说“贬”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在她完美的背后,却包含着诸多的缺憾,包含着自知不自知的做作。追根溯源,如同《西游记》的石猴出世后便有了约束他随心所欲的“紧箍咒”一样,薛宝钗也有与她形影不离的“紧箍咒”──封建礼教。 我们知道,在薛宝钗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已成为强大的统治工具。封建社会要求女性恪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贵族闺秀的要求尤甚。森严的礼教以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冷酷的向世间女子宣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黛玉自幼丧母,其父以子当养,自是疏于妇德之训,因此幸运的保存了“纯真”的自然性情,但也造就了她人生的短暂和悲哀。而顺从乖巧的宝钗全盘接受了社会的规范,“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女的德溶言工)她都做到了,她选择去适应社会,巧妙的避开了直接的对抗,顺应了当时的大环境。 从封建礼教对于一个妇女来说,薛宝钗无疑是优秀的。然而得失自古相承,要成为“淑仪之典”必有其代价。宝钗非生来便是淑女,只因适者生存,她无奈地按封建思想的规范来塑造自己,用封建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扼杀自己的情感,因“得”而“失”,做着高雅却乏味的淑女。为了在贾府博得广泛的认可与赞誉,她虚假矫作,将自己磨成一块鹅卵石,这样的丧失自我,是其性格的陋处,也是其人格的悲哀。让人不得不为之惋惜和慨叹,完美的人格对于封建淑女而言只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镜中花,曹雪芹用一个薛包钗娓娓的道出了封建制度的道貌岸然与悲哀。 二、宝钗形象中陈腐、窒息的因素 1、宝钗的奉迎: 宝钗自小面对复杂的社会,过早地料理家务,使她变得虚假矫作、世事洞明,小说中多处表现了她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这也成了她的主要特征。 贾府的主要当权派和头面人物,包括已经挤进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贾妃,宝钗能透彻细微地了解她,投其所好。在“省亲应制”一节,写她最会揣摸贾妃的心理。元春归省要诸姐妹赋诗一首时,宝钗赋“凝晖钟瑞”,她的这一首在“颂圣”方面显得特别卑屈,特别谄媚,尤其是那一句“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渐何敢再为辞”,这种奉承迎合既明显又含蓄。在贾妃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之后,薛宝钗就窥测出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悄悄告诉宝玉,贵人不喜用“玉”字,把“绿玉”改为“绿蜡”。后来有一次,元春送出个灯谜“宝钗听了,近前一看,并不新奇,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元春是贵妃,宝钗不是可以经常与她接触,富有才略且精通“关系学”的宝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法来奉承讨好贾妃,争取这个“穿黄袍”的表姐对她有一个好印象。 贾府权利结构的顶端是贾母,因而宝钗想方设法,看准时机,对这个“太君”进行迎合、讨好。但她的这种迎合、讨好显得十分自然,简直看不出任何做作的痕迹。因为她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因而绝不是象凤姐奉承贾母是的那些“世俗取笑”,而是一种识趣的、不着痕迹的高级的奉承讨好。第22回,贾母捐资为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何戏,喜吃何物”时,她“深知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着贾母喜好说了一遍”。贾母当然喜欢她“识趣”,更加喜欢她会搔到“心痒”。宝钗还当面奉承过贾母,宝钗道“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除去直接奉承贾母外,间接的也讨好了凤姐,一句话夸了两个人,结果是引得这位老祖宗眉开眼笑,心投意合。 在贾府的权利结构中,内政的总当权派当然是宝钗的姨母王夫人。这一点,宝钗是很清楚的。为了讨好王夫人,在金钏悲剧事件中,宝钗的奉承讨好被表演得淋漓尽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杀人凶手王夫人心里不安。薛宝钗却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她不仅在语言上讨好王夫人,还在“行动”上也讨好王夫人,她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死者装裹,宝钗“主动”拿出衣服是同情金钏吗?不是,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宝钗这样地为姨母“分忧”,让王夫人觉得没有“罪过”,消除“不安”,这在要什么有什么的王夫人看来,在当时,人世间恐怕再没有任何礼物比宝钗这份“精神礼物”更需要,更合心意了。 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的言行举止,做人准则无不透露出极浓的封建气息,她本身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支持者,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其责备宝钗趋炎附势,迎合奉承,倒更应该把锋芒指向传统的礼教,它才是本源,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扭曲、毁灭。 2、宝钗的心机: 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滴翠亭戏彩蝶”情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很能表现宝钗性格和灵魂的情节。当时,宝钗去潇湘馆找林黛玉,但见宝玉进去了,为了避嫌,便转身回来,扑蝶到了滴翠亭,无意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宝钗生怕自己“躲不及”而惹来“没趣”,于是急中生智,信手拈来的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这一“绝招”来得那么突兀,又自然又难测高深。从整个情节来看,宝钗当时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嫁祸”意图,不能说是“存心嫁祸于人”,因为一则宝钗此来并非专门扑蝶,而是邀林黛玉饯花的,二则宝钗编谎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与自己的关系。但至此我们对薛宝钗也“不能不存下戒心”,宝钗客观上的“嫁祸”行为,并不是老实善良的人偶然作出的反应,而是城府极深的人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这里反映出薛宝钗很有心机,在瞬息万变中,颇能随机应变、挥洒自如。 第一百零九回,宝玉想要夜里梦见黛玉,要在外头睡,因为袭人说不放心,所以宝玉便让袭人跟着自己睡,宝钗听了却说:“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叫麝月、五儿照料着也罢。况且今日她跟着我闹了一天,也乏了,该叫她歇歇了。”乍一看,宝钗还真是体贴下人,真让人感动,但“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这里确是如此不通,宝钗嫁来多久,难道袭人跟了宝玉十几年,还不及跟她惯?其实宝钗是有意把宝玉和袭人分开。而后来麝月成了宝玉的妾,袭人却嫁给蒋玉菡,也是这个原因。袭人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钗是很清楚的,她怕袭人分了宠去,麝月只是宝钗的一枚棋子,她知道这个人威胁不到她。这一招,足见宝钗极有心机,城府很深。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形象,在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毒害下,她身上沾染了许多庸俗不堪的东西,她极有心机,城府很深,作者批评她的目的就是在批评她所遵循的封建礼教,作者愈是深入地揭露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在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宝钗的“无情”: 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所以“金簪雪里埋”“丰年好大雪”“山中高士晶莹雪”都与这有关,难怪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时说:“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里出来的。”所谓“雪”,据辞书解是“空中降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以下时,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换句话说,“雪”就是“冷”的象征。《红楼梦》中宝钗的意象便是雪。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接触薛宝钗就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的姓不仅与“冷”有关,而且她的衣食住行等也都与“冷”脱不了关系。薛宝钗生性不爱调脂弄粉,平时只穿“家常”的旧衣裳,“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在第四十回,贾母和众人游大观园到她的住处蘅芜苑时,“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宝钗吃的“冷香丸”,方子要用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这四种名花都是寒凉之物,而且“白”又是冷色,它们的花蕊更是增加寒凉性。方子中还用雨露霜雪、蜂蜜、白糖、黄柏,这些也都是寒凉之物,所有的都突出一个“冷”,故名叫“冷香丸”。正如“冷香丸”这一副药,薛宝钗也是“冷”的。薛宝钗的“冷”与她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薛宝钗不会刻意地同谁好,当然也不会同谁翻脸,她的这种“冷”可以用“无情”来形容。所谓“无情”并不是说薛宝钗象“电脑”一样没有人的情愫,而是说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她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情”。 《红楼梦》中,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虽然书中有很多“比通灵”“绣兜肚”,特别是三十四回,宝玉被打伤,她去探望时,也会“眼圈微红”“送疗棒疮药”等这样的情节,但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宝钗在日常生活上对宝玉的关心,都没有越过表姐弟之间的情谊,他们之间的情不可能与宝黛有一致之处而产生过爱情,黛玉爱宝玉,她从自己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使自己的爱情化为一股叛逆的热量,鼓动宝玉更坚定的走自己的叛逆道路,并且也一直与宝玉并肩作战;而宝钗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她以“仕途经济”规箴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红楼梦》中,仕途经济与功名利禄,对宝玉来说,那是水火不相容的,宝钗在这一方面对宝玉是极为不满的,她与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说宝钗爱宝玉,那为什么要违背宝玉的心愿,只从自己的封建思想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宝玉,以期达到封建社会对仕子的要求呢?所以,在正常的感情领域里,宝钗对宝玉是无“爱情”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无情”的一层意思。 如果,把“情”的含义扩大一点,理解为一般的思想感情,那么,宝钗心肠的冷漠也可以用“无情”来概括。 在第三十二回,在金钏投井事件中,把金钏被迫死的责任完全推给“糊涂人”的死者自己,看看这时的薛宝钗多么的冷酷无情,还有那种“大不了多赏他几两银子”的口气,不用说她那打死人命如同儿戏的哥哥薛蟠,甚至连那么心很手毒的王熙凤都要望尘莫及。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告之宝钗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后,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还发了一通“前生命定”的议论。她那位“呆霸王”的哥哥,带着小厮四处寻找,甚至还为之哭了一场。三姐自杀湘莲出家,宝钗全不在意,这次比对今钏的冷漠态度更令人难以理解,柳湘莲救过薛蟠的命,而且与薛蟠是拜把兄弟,宝钗不管尤柳死活,想到的是建议薛蟠宴请酬谢经商的众伙计。次日,薛蟠请客,酒席描写极平淡乏味,薛蟠提起柳湘莲的事,长吁短叹,伙计们也不过随便喝了几杯。在这里,薛蟠与众伙计的人情味与宝钗的冷酷无情形成了对比。薛蟠设宴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宝钗的铁石心肠。 对待至情至性的个人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 宝钗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理智战胜情感,呈现出“无情”的风范。“结婚是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以“金玉良缘”“弃黛选钗”是荣国府当权者贾母、贾政等人衡量再三的唯一选择。因为,当时的“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不比先时光景……人口日多,事物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人……”贾府迫切需要为宝玉选择一贤内助──既能带来财富,又能劝导宝玉走正路,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了,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尤其是宝玉对黛玉的情,但她仍能置此于不顾,置自己的感情于不顾,木偶般的被操纵着,任由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的身上,无奈地同演着“掉包计”,没有发出一点声息。当她们成婚后,宝玉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总能理智地处理类似的事情。她所想的也只是如何使宝玉考取功名,无奈宝玉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 姝寂寞林”,留给宝钗的只是凄凉。 薛宝钗是一个善于自制、城府很深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她总能理智地、冷静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但是,这并不等于她个人就没有感情,或者任何时候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她也有藏不住、守不牢,一时失态,偶尔忘情的时候,“失态”之于“常态”,当然是矛盾的,但同样都属于薛宝钗。如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那一节,作者交待了袭人手中五色鸳鸯的针线活计,花样精美色彩鲜亮,引得“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转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扮演了在宝玉床前刺绣,并赶蚊子的角色,这对平日自重的宝钗实在是一种忘情失态。还有“滴翠亭扑蝶”情节,彩蝶的出现,诱发了宝钗的“童心”,“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如此兴高采烈,天真烂漫,对于宝钗说来倒真是罕事,足见她忘情、失态几乎到了不能自制了。 在薛宝钗的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的趋炎附势、城府极深、冷酷无情。作者的赞美与批判、肯定与否定,不是平行的,而是交融的,批判中寄于一定的同情,赞赏中给予一定的贬谪。宝钗就是如此一个矛盾体,正因为矛盾所以才活了起来,才值得人们去细细的品位欣赏。 就薛宝钗这个形象而言,今天我们的认识同作者的意图恐怕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封建时代的作家具有现代人的觉悟,去明确地、自觉地批判她身上封建正统的道德规范和安分随和的人生态度。然而在小说关于薛宝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全部具体描写中,我们却看到了她丰富生动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从她的“会做人”可以感受到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相沿已久的思想道德习惯等怎样地渗透在她的心灵和仪态之中,从而认识到她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作者的思想,而是他所创作出来的形象;关注的不应该上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而是这个人物本身的命运以及这个命运背后所蕴藏的意义。所以我们不必把别人对薛宝钗的好恶强加在作者头上,硬派曹雪芹时时处处都在揭露这个人物的奸险,而应当依据这个人物形象本身丰富复杂的情况作出客观的分析。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红楼梦,曹雪芹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林黛玉 |
下一篇文章: 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