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续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 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 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 "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 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专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四周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给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兴奋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假如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 建议楼主在转帖时注明出处或作者。我们在转帖时应该尽量多地尊重原作者的权益。 不同的讀者, 不同的理解。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 有道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 王蒙写过一篇《贾宝玉》论,写得很不错。 恩,不同的讀者, 不同的理解 正确看待惜春及宝玉出家问题------破译<<红楼梦>>
正确看待小说中惜春及宝玉两人出家问题是破译<<红楼梦>>的要害!
小说中惜春自称:“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有学者以为这些说明了惜春已由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 但从曹公对惜春的描写来看, 虽然不赞同她的冷若冰霜, 只求自保, 但应该是肯定惜春是大彻大悟, 然后出家修行的! 自了汉是佛教大乘对小乘圣者的贬称,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 。“自了汉”也属于了生脱死的解脱圣人! 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是对“富贵如浮云”世事无常的真实写照! 其中“可怜”二字未必是曹公的贬义 。小说中作者经常正话反说, 真假宝玉就可见一斑。又有学者说“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这实在是应了曹公的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 《红楼梦》中禅机处处, 处处佛理 。几百年来也未有多少人能参透其中玄机!唉! 可叹! 可叹! 而曹公对惜春的态度可能要害在于她不及宝玉多情博爱和悲天悯人! 又有学者说宝玉的出家是一种反抗,也是非常绝情狠心的行为。这实乃佛教外界人士对佛教的误解! 假如宝玉的出家只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他完全可以有别的更好选择。比如象祝英台一样,徇情后与情人双双化蝶,成就一段千古爱情佳话!他的出家绝非是一种无聊而可怜的反抗,而是由黛玉的“情情”即“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中看破人世, 而至于“情不情”即“浸淫情中之后,却不再为情所困。”。 四大家族的败落只是宝玉出家的导火索, 宝玉向来就视富贵权势如粪土! 而由多情博爱中终归空无所得, 继而大彻大悟的他, 出家修行是必然的! 真所谓“多情菩萨种”, 宝玉实为佛家的大乘菩萨之根器也! !
而主人公宝玉的向佛的结局表明曹公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真正价值取向------所谓浮华人世如红楼, 皆似佛家所说的镜花水月, 不过一梦尔! 而宝玉参禅一节,黛玉问:“至贵为宝,至坚为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当时仍为情所困,心系红楼,暂未参透,不能应答。然佛家有佛法僧三宝,自性清净心能不为尘世所染如玉之说。若是非要道破作者天机,可以一偈对之: ‘至贵佛法僧三宝, 至坚清净心一玉。 佛法僧住清净心, 宝玉自然是宝玉。 多情自古悲苍狗
纳兰再感初见时
放翁虽叹三声莫
至今仍在梦园游
缠绵离别空余恨
曹公惊醒顽石梦
逝者如斯天亦老
何为沧桑人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