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红楼梦》之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
浅析《红楼梦》之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王英涛 北京的竹枝词曾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的初名《石头记》。以后又用过《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风月宝鉴》等名称。最早以80回抄本,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书名在社会上流传。本人有幸反复研读《红楼梦》,被该书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所深深折服,仅就这两方面浅显谈片言之语。 一、揭露与批判相得益彰 《红》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歌颂了新生力量的叛逆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红》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寺院、思想意识以至风俗习惯,都作了真实的描写,并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这种对封建社会整体性批判的作品,是很罕见的。 1、以小见大的穷奢极侈: 《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和残酷剥削。它所着力描写的贾府,是一个贵族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少数主子奴役着数百个奴仆,过着极其豪华的生活。穷奢极侈是这个贵族大家庭的重要特征,他们住的是楼台殿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玩的是美器珍品。一顿普通的螃蟹宴的花费,就够“庄稼人过一年的了”。平时尚且如此,遇到“大事”更是铺张。皇帝南巡,贾府接驾,“银子花的流淌海水似的”。元妃省亲,贾府专门修了“搜神夺巧”、工程浩大的大观园,皇妃看了都说“奢华过费”。宁府为少妇秦可卿办丧事,用的是“万年不坏”的棺材,请108个僧人超度亡魂,出殡时各色执事陈设就摆了三四里:“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统治阶级的奢糜无度,是建筑在对人民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第53回写乌进孝交租,大荒年,农民生活濒于绝境,给贾府交了2,500两银子的柴米野味和海产,贾珍还不满足,说:“这够做什么的?”又说:“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贾府“出的多,进的少”,必然走向没落,正如冷子兴说的:“外面的架子虽没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贾府“树倒猢狲散”的败落趋势,使不少人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小红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外面煊赫、内里空虚的荣国府,是封建社会经济衰败的集中表现。 这个家族在物质生活上的极端奢侈,导致了它的成员精神上的堕落。从贾赦到贾蓉,几代人几乎都是荒淫无耻之徒。他们整天寻欢作乐,淫欲无度。贾赦只顾收丫头做小老婆,“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贾珍、贾琏更是禽兽不如的东西,贾珍同儿媳不干不净;父亲刚死,就伙同兄弟和儿子一起调戏自己的妻妹。贾琏奸淫奴仆的妻子,弄得夫妻反目,贾母一笑置之,加以纵容。由此可见,这个家族的成员精神堕落到了何等地步!贾敬一味信道,纵容子弟为非作歹,道貌岸然的贾政并无真才实学,每天除了同清客闲聊,就是板起脸孔训人,是个没落阶级的正统人物。这些人的灵魂非常空虚,完全失去人性的光彩。这一切,都表明这个家族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已经穷途末路。《红》还用大量篇幅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横行霸道、草菅人命。贾宝玉和金钏调笑,王夫人打了金钏一个嘴巴子以后,把她撵了出去,逼得金钏儿投井而死。晴雯重病在身,王夫人强行将她撵出贾府,被活活折磨死,鸳鸯因被贾赦逼迫作妾,悬梁自尽。司棋、入画,芳官、尤二姐、尤三姐等,遭遇也都十分悲惨。贾府的主子们除了迫害他们的奴仆外,还在社会上横行霸道。他们勾通官府,包揽诉讼,贪污行贿,巧取豪夺。贾赦为了夺得石呆子所珍藏的20把扇子,竟诬陷石呆子,把他关进衙门,“生死不知”。风姐收受3000两银子的贿赂,强行拆散了张金哥的婚姻,害死了两条人命。薛家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和没事人一般”,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由于宫府的庇护,竟至连一个“臭钱”也没花便完事了。 2、引人入胜的叠生矛盾: 《红》对封建伦理道德、家庭关系等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里,矛盾重重,你争我夺。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夫妻之间,嫡庶之间,婆媳之间,亲戚之间,主奴之间,无不勾心斗角、机心四伏。探春说:“咱们倒是一家亲骨肉呢,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里,封建家长决定一切,男女青年的婚姻不能自主,必须听命于家长,因此他们的幸福都为封建礼教所葬送。迎春嫁给了一个中山狼式的人物孙绍祖,只有一年时间,就被活活折磨死,探春被迫远嫁,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没有回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更是一个悲剧:元春进了凤藻宫,死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在《红》所描写的贾府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悲剧接一个悲剧,这些悲剧导致了这个贵族大家庭的覆灭。这在当时是有典型意义的,这正是整个封建社会覆灭的前兆。 3、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 《红》在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同时,还热情歌颂了叛逆者和奴隶们的斗争精神。贾宝玉是曹雪芹着墨最多、寄托最深而又贯穿全书始终的主要人物,他虽是一个贵族公子,过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带有明显的纨绔习气,但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他的性格总的特点是:要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他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对贾府这样一个“花柳繁花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常常感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说:“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竹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优裕的物质生活,消除不了他精神上的烦恼。在这个大家庭中,他虽是一个备受宠爱的贵公子,但他什么也作不得主,没有一点人身自由,处处都受到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束缚。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要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新思想不断滋长,他和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他要求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如饥似渴地偷偷阅读《西厢记》、《牡丹亭》等具有反封建思想的书,他反对科举,反对程朱理学,厌恶八股文,他骂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是“国贼禄鬼之流”。他听到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劝他“留意功名”的话,大觉逆耳,斥之为“混帐话”。他要求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制度,他认为世界上最纯洁的是女子,说“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的这种观点,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是针锋相对的。他同情妇女的不幸遭遇,司棋、金钏和鸳鸯的不幸,引起了他的同情;晴雯的不幸,更使他震动,他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沉痛悼念这位品格高洁的女奴,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抗议。他要求婚姻自由,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宝玉和黛玉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真挚的爱情,这种爱情与以往小说戏曲中所写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不同。但这种爱情终于被封建家长、封建礼教扼杀了,黛玉的死,使他与现实环境的矛盾更加激化,他终于冲出了封建家庭,“仰面大笑”,夺门而去,做了和尚。由此可见,作为封建阶级叛逆者的宝玉,不是封建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有形的社会机构的破坏者,而是封建社会无形的意识形态的异己者和典章制度的怀疑者。贾宝玉以及林黛玉的思想和理想,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破坏力,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号召力,在深度上不会亚于一次农民起义。正因为如此,贾政才认为他的行为会“酿到弑君杀父”,才决心将他“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 林黛玉是《红》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新的悲剧性典型。她出生在一个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的封建官僚家庭,她美丽、聪明、有文学才能。由于父母早死,只得寄人篱下。她的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又特爱流泪。这种性格是由家庭和社会以及其独特的生活道路决定的,反映了叛逆者和封建势力抗争的艰难和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她酷爱当时目为“淫词小说”的《西厢记》、《牡丹亭》等书,对宝玉的许多违反封建礼法的思想和行为,总是支持或同情,从不说“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她的思想倾向与贾宝玉是一致的。她的叛逆性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不为封建家长、封建礼教所容。她的哭,是对宝玉的爱,哭得越凶,爱得越深。她又是一个弱女子,爱情是她全部生命的寄托,当她和宝玉的爱情遭到扼杀后,她只有悲愤地以撕旧帕、焚诗稿表示抗议,以死表示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林黛玉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新思想,反映了他们的痛苦和抗争,在当时是有典型意义的。 作为林黛玉的对立的形象是薛宝钗。薛宝钗在《红》中的地位仅次于宝、黛。她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的形象。她出身于皇商家庭,却并未沾染商人的习气,倒是一个封建道德的典范。在怡红院开夜宴时,她得的酒令牙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正是她的主要性格特征的写照。“动人”是她的外貌,无情才是她的本质。这种无情具体表现为一个“冷”字,即对人的冷漠,冷静和冷酷,连她服的丸药也叫“冷香丸”。金钏死后,王夫人心里不是滋味。她劝王夫人说:“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对冤死者竟如此冷酷,为杀人者开脱。她已经失去了“人皆有之”的“侧隐之心”,失去了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美,薛宝钗的又一性格特征是“会做人”,她善于体察长者的心意,会不露痕迹地讨长者的欢喜,她对下人会“小惠全大体”,连对不为人所齿的赵姨娘,她也不失礼。对自己的情敌也能表示关心,说说“知心话”。她对宝二奶奶的宝座并非全不动心,但是从来不露声色。她生活在荣国府这种复杂的环境里,却能如鱼得水。她的言行,完全符合封建思想道德规范,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只有封建的理智,而缺少人的感情。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怎样地禁锢人性,摧残人性,毁灭人性,怎样把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异化为一个冷酷的封建淑女。薛宝钗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她的悲剧是自觉作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殉葬品的悲剧,因而引不起人们的同情。 《红》还塑造了一批被压迫者的形象,歌颂了她们的斗争精神。其中最突出的是晴雯和鸳鸯。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她嫉恶如仇,不畏权势,敢说敢怒敢骂敢顶。对贾宝玉那些不容于世俗的行为,她是支持维护的。在她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临近死亡的时候,贾宝玉偷偷地去看她,她咬掉自己的指甲,放在贾宝玉手中,既是对贾宝玉的由衷的爱,也是对封建势力的最后的抗议。晴雯是《红》中写得最动人的一个不幸的少女形象。鸳鸯在贾赦逼她作妾的时候,誓死反抗,铰了自己的头发,表示不屈服;最后她揣着铰下来的头发悬梁自尽了。在晴雯和鸳鸯身上,体现了被压迫人民的高贵品质,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赞扬。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在《红》中对于贵族家庭的衰败,不时流露出一种哀惋的感情,对往日的繁华则充满了留恋。循环论、宿命论和佛家的色空观念也有时流露。他所歌颂的贾宝玉、林黛玉,也都有明显的贵族阶级的思想烙印。 二、突破与创新的结合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正如鲁迅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单就艺术方面而言,《红》打破了当时大量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老套,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从来没有过的新的人物形象;打破了男才女貌、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模式,写出了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上的新型的爱情,打破了以往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写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打破了以往用故事取胜的写法,注意通过人物的命运吸引读者,打破了以往常见的大团圆的结局形式,写出了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性结尾。 1、性格独特的典型形象描写: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靡一时,曹雪芹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根据现实生活,创造了许多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红》中写了400多个人物,其中达到典型高度而形象鲜明生动的,数以十计。不仅作者所着力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连次要人物晴雯,尤三姐、贾母、贾政、袭人、探春、史湘云等,也都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特别是作者塑造了许多少女的形象,她们的年龄、地位、生活、性格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作者却能刻画出每个人的不同性格,绝无雷同之感。如林黛玉和妙玉都孤高成性,但黛玉的孤高是积极入世,妙玉的孤高却是消极出世;凤姐和探春都泼辣,而凤姐的泼辣中藏着狡诈,探春的泼辣中体现着严正,史湘云和尤三姐都豪爽,而史湘云的豪爽显得天真,尤三姐的豪爽却显得刚烈,平儿和袭人都温柔,而平儿的温柔中透露出善良,袭人的温柔却表现得世故。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历代小说的经验,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体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 在对比与映衬中突出人物的个性。林黛玉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作者常常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描写,突出她们性格的不同。此外像迎春、探春,惜春,尤氏姊妹,晴雯、袭人,宝玉、贾环,风姐、李纨等这些关系亲近的人物,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其迥异的性格显得格外分明。作者有时用人物自身的言行进行对比,有时用正面评论进行对比,有时通过其他人物之口进行对比。有些人物性格相近,作者也把他们放在一起。如风姐和探春、平儿和袭人、薛蟠和贾琏、晴雯和鸳鸯等人物通过映衬,使各自的性格特点得以鲜明。 通过细致的心理,突出内心世界。在《红》以前的小说,多不重视心理描写。《红》在这方面则有了重大的发展。第23回写黛玉听到宝玉在人前不避嫌疑地对她称扬,“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是《红》的另一特色。曹雪芹善于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刘姥姥不认识自鸣钟以及凤姐接见刘姥姥时“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和“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的—细节描写,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性格的多层次描写是《红》展现人物另一手段。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宝钗是作者批判的人物,但作者并没有把她写成坏人,她能识大体,待人宽厚,作者也如实地作了描写。黛玉是作者歌颂的人物,但作者对她孤高任性的缺点也并没有掩饰。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多层次描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有创新意义的。 在运用环境描写、外貌描写、人物诗词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曹雪芹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以往某些小说的陈词滥调有很大不同。 2、宏伟、缜密的整体结构: 《红》以四大家族中的贾府为背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府的由盛而衰为副线,组成了一个巨大而又有机的艺术整体。书中人物多,事件多,涉及面广,但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有主有次,互相联系,都围绕着这两条线索,有条不紊地展开,形成一种双线多头网状结构,它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复杂,一样和谐自然,又像一幅浑然一体的“天然画图”。全书用油画式的技法,不断加深色彩。第一回到第五回,勾画全书故事的轮廓,以甄府引出贾府,介绍了贾府的情况,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出场,暗示主要人物的遭遇和贾府必然败落的前景。第六回至第八十回,围绕宝黛爱情,写了贾府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和家境日趋没落衰败的情景。80回以后写悲剧的结局。全书写了若干个大波澜,像宝玉挨打、抄捡大观园、黛玉之死等,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这些波澜不是平地风波,而是有根有蒂,有始有终。看起来,全书似乎都是写一些穿衣吃饭,送往迎来,年酒节宴,吊丧祝寿,争口斗舌,作诗猜谜的生活琐事,正是这些东西的积累与发展,酿成一个又一个的大事变,形成大波澜。大波澜之后,余波还长时间地继续着,又在酝酿着新的大波澜。全书波澜起伏,层出不穷,从而使《红》成为一个严密的、有机的整体,几乎从中抽出任何一个情节,都会牵动整个作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它完整的艺术美。 3、精美、纯熟、传神的语言: 鲁迅在《看书琐记》中谈到巴尔扎克写对话的巧妙时说,使读者看了对话就好像目睹了说话的人,认为“《水浒》和《红》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高度评价了《红》的语言艺术。《红》的语言晓畅而无浅露之弊,洗练而无刻削之迹,文采斐然而又不是堆砌辞藻。《红》的对话极富有个性,从人物的谈话中,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姿、表情和动作。《红》的语言艺术,是继《水浒》之后的又一个典范。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红楼梦,曹雪芹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浅析《红楼梦》之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也论《红楼梦》的主旨 |
下一篇文章: 佳作结构类天成──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