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钱玫瑰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 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故事导入(你能说说他们聪明、过人之处在哪里吗?)
二、整体感知
1、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学习这篇文言文?(文言字词,了解内容,受到的启示)
2、朗读:
a、自由读
b、:读准(正音)读顺(正确停顿、 读出语气)c、读懂(解决文言字词,了解内容)
3、你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吗?(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故事:与友期行(起因) 相委而去(发展)失约遭斥(高潮)入门不顾(结局)
4、品读对话(表演读,读出语气,读出人物性格)并解决对话文言字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等)
三、探究与延伸
(一)、思考: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之父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你是)
友人:1) 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 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 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 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 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元方: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小问题:1、友人不是来了吗,怎么失约了?(如约而至,非如期而至)你猜测一下失约的原因。(正当的和不正当的理由)
2、陈太丘相委而去,没有多等一会儿,你认为对吗?
(三) 、你认为作者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词典:方正,形容十分正直,不曲意逢迎。信 “信”是一个会意字,从人言。段玉裁说是言必由衷的意思。)
课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士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题解】 方正指正直。正直是我们民族一贯重视的优良品德,历来都得到赞美。本篇主要记载言语、行动、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直品质。 说话、行事,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体现正直人品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表现在礼制方面。那个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很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还有相应的礼节。坚持这些,才合乎礼.才算正直。例如第17 则记嵇绍为侍中,参加官吏的集会时不肯演奏乐器,认为穿着官服而去做乐工的事是不合礼法;第20 则记太尉王夷甫反对对方用不拘礼节的“卿”字来你呼自己,坚持要用尊你。对待无礼的言语、行动则坚决反对,义形于色。例如第1 则记元方小时候对那个无信无礼的客人很不客气,“入门不顾”。特别是第15 则对比了山涛父子的表现:“山公大儿著短帢,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山涛的儿子知道戴着轻便小帽去谒见是失礼,可是山涛没有坚持这个礼节,所以舆论界评为儿子胜过父亲。坚持忠孝,自然属于维护礼制之列,从而避讳也成了坚持忠孝的一种礼节,不能直接说出君主和尊亲的名字,如果对方无视这一点,就要以牙还牙。例如第18 则记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陆士衡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陆士衡就寸步不让,义正词严地反击。 其次是坚持宾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坚持正确的说法和做法而反对错误的,也不能因为受到压力或其他缘故而后退,放弃原先的主张,违心地随声附和。就算面对君主或顶头上司的错误言行、也不作任何让步,因为直言极谏正是德行大正的表现。例如第9 则记和峤宁可违背晋武帝的意愿,也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第28 则记王敦的主簿何充于大庭广众中当面反驳王敦的说法,“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有些人在交友上也很慎重,不可结交的就不能交往。例如第6 则记夏侯玄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当时,士族阶层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他们恃贵而骄。看不起庶族,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分,这也被编纂者看成方正。第46 则说得最明显不过了:吏部拟选王坦之任尚书郎,他自以为此职非名门贵族所宜担任的,说:“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婚姻总是一种政治联姻,更要讲究门当户对,门阀制度对此要求很严,第24 则认为士族豪门跟低于自己门第的家庭通婚是“乱伦之始”。 除此以外,刚直不阿,不信鬼神,当仁不让,义不受辱,不肯屈身事人,不受吹捧,也不吹捧别人,等等,都是本篇所称道的。
《世说新语》的编撰人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彭城(现在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充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由于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又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终于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南朝梁刘峻(字孝标)为这部书作注,引书多至近四百种,又增加了许多材料。 所记故事都不长,但是写得生动,往往三言两语,也能让读者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全书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很大,此外,还有《幽明录》等志怪小说。原有文集八卷,已亡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末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门,题目是编者加的。陈太丘指陈实(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省许昌市东)人。因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北,长,县级长官),所以称陈太丘。他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他的生平事迹见《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这里记叙他任太丘长时的一个故事,表现他依约行事、遵守时间的作风。
四、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守信的故事、成语、格言吗?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一诺千金、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出自同一个典故.楚国原项羽的将军季布,因他曾数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便被刘邦出千金赏捉。由于季布重承诺,深得人心。在楚国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后,人们冒着诛三族的危险来藏匿他,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由此可见,诚信入山行天下。)
B、尾生抱柱”等喻指人坚守信约,忠诚不渝。成语蕴涵着一段凄美的故事.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尾生迁 居梁地,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
C、展示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王充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五、小结:【简析】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n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信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资本。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的企业家:当他处于困难时期,为了维护产品的信誉,宁肯工厂倒闭,也不以次充好,这样当他东山再起时,又能用老牌子开创新局面。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自立,也要靠信誉。我们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无疑也应该重视发扬中华民族崇尚诚信的传统美德,荡涤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残存的形形色色的不讲信誉的这种侵蚀民族健康肌体的病菌,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这样,四化大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是要有时间观念。《淮南子·原道训》写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是生命的尺度。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自己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对财力物力的浪费是犯罪,对时间的浪费是不是犯罪呢?难道不正是人浮于事、公文旅行、扯皮推诿等等痼疾像绳索一样束缚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资金不足可以借贷,而时间谁能借给我们?唯有珍惜!“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世说新语·政事》注引《晋阳秋》)我们的事业比起大禹治水来要宏伟艰难得多,难道不该珍惜分分秒秒的光阴吗? 《世说新语》全书所记故事都不长,但写得生动,常常通过件事或几句话就能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本文赞扬陈太丘守信重礼,全文只有百来字,直接写陈太丘的仅才几句,而对元方和友人的描写却占去大部分篇幅。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反衬出陈太丘的操守方正的性格特点。儿子的言谈举止折射出父亲平时的行为,读者不难联想到是父亲凡事不苟、重信誉守时间的作风使儿子受到教育和薰陶。这种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突出所描绘的事物的方法叫做烘云托月,值得我们借鉴。
六、朗读并背诵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定好时间一同上路,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没有到,太丘就不再等候而走掉了。等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 当时元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那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他等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掉了。”那位朋友便愤愤不平地说:“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约定好一同上路,丢下人家(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到中午不来,便是不守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便是不懂礼仪。” 那位朋友感到羞愧,从车上下来拉他(表示好感),元方向门里走去,连头也不回。
补充:【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信 “信”是一个会意字,从人言。段玉裁说是言必由衷的意思。“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不说谎,如《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就用这个义项。引申为对人的一种道德,指对人真诚,不虚伪,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又为守信用,实践诺言,如本文“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还有相信、认可的意思,如《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这个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作“使者、送信的人”解释是后起义,如《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其中“信”指使者。上古中古“信”字都没有“书信”义,这个由送信人再引申出来的“书信”意义更晚起。
期 “期”的本义是邀请约会,以便聚到一处。本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与家君期日中”等,用的都是这个意思。由此引申出“期望、期待”等意义。又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等义。现代汉语中“时期”连用,但古汉语中“时”的本义是“时令”(四时),后来才用来指“时间”“时候”;“期”则是指“固定的时期”,如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在“期限”的意义上决不用“时”。“期”读jī时是一周年的意思。 去后乃至 “去后乃至”一句的主语是“友”承前省。“至”是谓语,“乃”修饰“至”。“去后”承前省去动作的发出者“陈太丘”,作“至”的状语。全部成分补齐为:“太丘去后友乃至”。 相委而去 相:副词,表示在双方的彼此对待关系中,由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于另一方。委:动词,抛弃。而:连词,承接关系。去:动词,离开。句子的主语是“陈太丘”承前省,谓语是连动短语“委而去”。“相”在这里还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补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友人”,全句可译成:(太丘)丢弃友人(自个儿)走掉。 家君 “家”的本义是一家住的房子,引申为“家庭”、“家族”。古汉语中称自家的都说“家”,“家君”是向别人自称其父,“家母”是对人自称其母。古时自称其父,除用“家君”外,还可称“家大人”“家尊”“家严”“老父”等。“家母”也可称“家夫人”“家慈”等。至于兄、嫂、姊、弟等,都可在称谓前加“家”字以表示自称。祖父母可自称做“家祖”;侄也可自称“家侄”,但子、孙不自称作“家子”“家孙”,据说是“轻略之也”。
【注评】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介词,和,跟。友:朋友。古代“朋”和“友”有区别:同出一位老师之门称朋,和现在“同学”意思相近。志趣相同称友,和现在“同志”意思相近。期行:定好时间一同上路。期:约会。行:这里意思是往某处去。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期日中:约定在中午。日中:正午、中午。过中不至:意思是时间超过中午,那位朋友还没有赶到。主语“友”承前省。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自己走掉了。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 去后:(太丘)离开以后,(那位朋友)才赶到。乃:副词,才。主语“友”承前省。〇这位朋友是个不守时间的马大哈。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陈实的儿子陈纪,字元方,也是一个以德行高尚著称于世的人,官至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他的事迹也见《后汉书·萄韩钟陈列传》。时年七岁:当时年龄七岁。门外戏:在门外玩耍。句中“门外”是“戏”的状语,并省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介词“于”。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客:客人,即与陈太丘约会的那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久不至:好久不来。久: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事情经历了很长时间,可译为“长时间”。已去:已经离开。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非人哉:不是人哪!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委而去:抛弃了人家自个儿走了。相: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谓语所叙述的事情是关连着两个不同的主体,这里有指代“友人”意。委:抛弃。○出言不逊,又不知自责,这位友人修养很差。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君与家君期日中:句中前一个“君”是“您”的意思。后面“家君”是“我父亲”的意思。古代敬称对方的父亲为“尊君”或“令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家君”。则:副词,便。无信:不讲信用,即说话不算数。对子骂父: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对:介词,向着。无礼:不知礼仪。○七岁儿童识见不凡。 元方驳斥无理的责难,识见不凡。 友人惭,下车引之。 惭:惭愧。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之:代词,指陈纪。 元方入门不顾。 入门:走进家门。不顾:不回头看。○和无信无礼的人有什么好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元方对不讲理的人态度决绝。
“尾生抱柱”又称“柱下期信”,是一则古人重诺言、讲诚信的故事。典出《庄子·盗趾》:“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意思是讲,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与一女子相爱,情深意切。一日,两人相约在某桥下相会。后来,恰遇泛潮,江水上涨,那女子还没有到来。尾生却始终坚守诺言,死守在桥下,抱着桥柱不放,最后被江水淹没而死。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为守信的代词。
季布,秦朝末年楚国人,此人生性耿直,乐于助人,尤为可贵的是他特别讲究信义,喜欢替别人排忧解难,凡是他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想办法办到,从未食言。于是,楚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可见他在当时确有很高的声望。
秦亡之后,楚汉相争。那时季布在西楚霸王项羽麾下作将军,他骁勇善战,屡次和高祖刘邦对阵,迫使汉军节节败退,高祖也险些丢了性命,为此,高祖十分害怕与季布交战,对他也是非常的痛恨。
楚汉相争的结果是以高祖刘邦的胜利而告终的,而曾经追随项羽的战将也大多归顺了刘邦,只有季布不愿归汉,落荒而逃。高祖得天下后,想起当年被季布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形,又不见他归降,对季布恨之入骨。遂发下诏令,悬赏千两黄金捉拿季布,并明确指出:“谁胆敢窝藏季布,要罪及三族,满门抄斩。”
想来这日月轮回得也太快了,眨眼间,季布便成了逃犯,东躲西藏,疲于奔命。
然而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季布平生侠义,取信于人,今番落难,自然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就这样,季布在濮阳一个周姓的朋友家中平安地过了一段时间。可这眼中钉不除,高祖他不得安生啊!于是捉拿季布的风声越来越紧,还要求各地挨家挨户地搜查。周姓的朋友怕最终不能保护季布,便诚恳地对他说:“现在外面到处在搜查将军,马上就要搜到我这里了。为了将军您,我想了个主意,如果将军不肯答应的话,我宁愿先自杀,来报答您对我的大恩大德。”
眼看没有别的办法可寻,季布只得答应。于是,周姓朋友便剃光季布的头发,在他的脖子上戴上铁箍,又给他穿上粗布衣服,整个一个奴隶扮相。然后把他装入柳条车中,送到鲁国一个朱姓朋友家中做奴隶。
这朱姓朋友也是个爱好交游的侠义之士,一见这个奴隶,心里清楚是季布,马上就把他买了下来,为了不走漏风声,还得假装不认识,也不和他说什么,便让他去管理田园,同时嘱咐儿子说:“田里的事情,一切都要让这人做主。而且我们必须和他同桌吃饭,不能把他当奴隶对待。”一切安排妥帖,朱姓朋友就采办了许多礼物,驱车赶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
这汝阴侯与朱公本是旧相识,二人许久不见,自是盛情款待,一连喝了几天的酒,说了几天的话。一次谈论起高祖捉拿季布的事,朱公对汝阴侯说:“这季布究竟犯了什么大罪,惹得高祖非要捉他不可啊?您了解季布这个人吗?”汝阴侯回答说:“天下人都知道季布是个仗义重诺的诚信君子,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他曾屡次三番威胁到高祖的安全,难道朱公你不清楚吗?”朱公见汝阴侯如此态度,就趁机为季布说情:“为人臣者,自当为自己的主子效力,何况如季布这样的豪侠之士呢?当年,季布在项羽手下,围困皇上是为主效力啊!这有什么错呢?难道只要是项羽的手下,参加过与皇上的对抗便都要杀头吗?现在我们大汉王朝刚刚建立,皇上正是用人之际,如果因过去的个人恩怨而杀害这样一个才德兼备之人,很可惜啊!皇上盛德能容四海,难道就容不下季布这么个人才。况且说,季布乃天底下最受尊敬的人之一,他何处不可以安身立命呢?如果把季布逼急了,投奔了匈奴或南越,那不是对汉朝构成更大威胁了吗?当初伍自胥被逼投吴,最终鞭打楚平王的尸骨,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您何不找个机会把这番道理讲给皇上听呢?”
这汝阴侯滕公何等的聪明,听朱公这么一说,便断定季布藏匿在他家。而滕公本人也非常赞赏季布的为人和才识,如果季布真能归汉,大汉天下也可就此稳固,于是爽快地答应了朱公的建议。
过了不久,汝阴侯拜见高祖,对他说:“皇上刚得天下,正在用人之际,不该因个人恩怨捉拿季布,这恐怕不是高明的做法。况且季布是个侠义之人,国人都知道‘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个道理,他颇受天下人景仰,凡是受过他恩惠的人,都愿意以死来保护他。如果您真把他逼急了,投奔周围敌国,那您不就更加头疼了吗?您何不赦免季布,使天下人都知道皇上您珍爱贤才,这样也会有更多的贤能之士来投奔您呢!”
滕公的一席话,使高祖不住地点头称是。于是,撤消捉拿季布的号令,并封季布为郎中。
惠帝时,季布任中郎将。因惠帝年幼,吕后专权。有一次匈奴的单于来信侮辱吕后。太后大怒,召集群臣商议对付的办法。上将军樊哙说:“臣愿意带领十万大军前驱扫荡匈奴,好叫他们知道我们大汉的威力。”太后非常赞赏樊哙的勇气,群臣一见忙着迎合太后的意思,赞成樊哙对匈奴用兵的主张。眼看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季布却站出来发言道:“樊哙口出狂言,简直该杀!想当初,高祖率领三十万大军扫荡匈奴,尚且被困平城,当时你樊哙不也在军中吗?你如果真有那么大的本事,当时为什么毫无办法?现在居然只想带十万人去踏平匈奴,这话你骗得了谁?前朝秦二世的做法我们不是没有见过,二世不顾百姓生死,连年征战,导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现今国家刚刚一统,尚未恢复元气,正该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樊哙竟然主张打仗,果如此,天下又将不安,这种人难道不该杀吗?”
文武百官听后,十分震惊,也非常羞愧。太后知季布说的有理,便宣布退朝,从此再无人提起对匈奴用兵的事来。
文帝时,季布任河东太守。有人保举他,文帝便召他进长安,要拜他为御史大夫。可季布进京后,文帝召见后又让他担任原职。原来,在这期间又有人向皇上进言说:“季布性情刚猛,喜欢喝酒,喝了酒就乱发脾气。”季布不解文帝的做法,便请求参见皇上,面奏文帝说:“臣在河东任职,陛下无缘无故把臣叫来,想提拔我,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夸奖我,您受了他们的欺骗啊!现在臣奉命到此,您却没有什么话向我交代,就让臣回去,一定是又有人来说臣的不是。陛下您凭一个人的好话让臣来,又凭着一个人的坏话就让臣走。如此,恐怕天下有见识的人会看破您的内心啊!”
文帝被季布说中了心病,感到非常惭愧,半晌都没有开口。最后才说:“河东与京城,好比手足之与身体,因为地位特别重要,所以特地召你来一趟啊!”
季布以重信重义闻名天下,以骁勇善战得罪高祖,又以刚正直言为朝廷解忧,确实是汉朝不可多得的名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