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
1、设计意图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相当的分量。随着课改精神的要求,文言文比重逐年增加。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与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既要做到发扬传统,又要改革创新,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吸取语言和情感的精华,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笔者借《咏雪》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大家交流。
( 1)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文言的语感。
( 2)探究读、赏析写、模仿吟。
( 3)挑战他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点评 导入激趣,走近课本。
(一)扫视全班同学,用眼睛与学生的眼睛对话。引用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的一首诗,赞美孩子们充满智慧。
【幻灯片 2:冰心的诗】
(二)由“智慧”一词,让学生回忆并讲述流传至今我国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三)学生讲述完故事后,让学生假设是故事当中的小主人公,将如何去做。
(四)夸学生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很聪明。引出今天学习的课文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希望能与他笔下的聪明少年结成好朋友。
介绍相关信息,师生资源共享。
导入环节后,板书课题、作者,师生就课题、作者做介绍。
(一)由学生介绍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二)老师对《世说新语》进行补充。
【幻灯片 3:《世说新语》】
(三)由补充内容引出本节学习内容: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品读《咏雪》。
品味课文,读出方法。
介绍相关信息之后,板书“咏雪”与“品读”。
(一)让学生自读《咏雪》,并提出要求:
结合注释,初读课文。
生生互读,清除障碍。
(二)要求学生品读课文,从中悟出方法之一 ----读准节奏。
1.老师在板书中“品读”二字的右上角书写文中第一小句,即“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找学生来读,并要求说出读此句的理由。
2.学生说出理由后,再读板书中的句子,并用“/”在黑板上标出句子节奏。
3.小结读文言文方法之一:根据文意,读准节奏。并在“品读”二字右上角,即例句前相应位置,板书“读准节奏”。
4.要求学生用“读准节奏”的方法,自读全文,并向同学或老师质疑难读句子。
5.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抓文末最后两小句,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让学生进入分析,然后读准节奏。
首先弄清“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一词的古今异义。
明确句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此插入谢安这个历史人物介绍。
【幻灯片 4:谢安】
明白这最后两小句所介绍的对象。在此插入“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为王献之解围”的故事。印证她是个才女。
学生根据意思读句子节奏。
6.难点攻破,挑战全文,读准节奏。
(三)学生向老师挑战,从中品出方法二 ----读出韵味。
1.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老师带着韵味范读课文。认识到读文言文读准节奏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并在“品读”右下角板书“读出韵味”。
2.学生向老师挑战,读出韵味。
3.要求学生指出文中最喜欢的句子,带着韵味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拓展延伸,跳出书本。
在“读出韵味”后板书学生中所喜欢的三人咏雪的语言。
1.让学生联想并诵出有关咏雪的其它古诗词。
2.老师展示自己搜集的古诗词,学生齐读,感受诗句的生动与形象。
3.将课内与课外的咏雪句进行对比,说出最喜欢的一句的理由。
4.老师参与对比讨论之中,说出自己在喜欢他人诗句的基础上,最欣赏的是学生们作的诗。
5.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广阔的空间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在随风飞舞的情景。
6.学生假设自己与文中的谢朗、谢道韫一起,就谢安问话,用文言句式
“差可拟”“未若”中的一种,即兴吟诗。
7.小组之间交流吟咏的诗句。
8.学生向全班展示吟诗成果,并评议切磋。
【幻灯片 5:学生作的诗】
伴着想像,齐诵课文。
课堂总结,激励学生。
(一)赞文中少年,日常谈吐即成小诗,风雅、聪明。自此,“撒盐”、“柳絮”便成咏雪佳话。
(二)夸在坐学生,无雪却吟出好诗,生动、传神,胜古人一筹。
布置作业,走向课外。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将课内与课外及同学创作的“咏雪”诗句积累在本上。
(三)品读《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每个小组选出最佳人员进行表演。
【幻灯片 6:作业】
欣赏学生,沟通心灵,
引出兴趣,树立信心。
了解学生对搜集历史资料的把握,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吸引学生,激出兴趣,走入课本。
学生之间信息交流。
师生资源共享。
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注释的好习惯。
通过互读,达到共识。
以此句为切入点,明确读文言文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准节奏。
将学生引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此句,深入理解。
抓住词义,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插入故事,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激励学生丰富课外知识。
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读文言文。
感悟文言语句的美感。
激发读书兴趣。
体会文言语句的魅力。
培养学生联想的好习惯。
注重搜集与积累。
将课内与课外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激发诗兴。
设置情境,培养学生想像力。
向古人挑战,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力求新颖。
词句推敲,完善语言,感受语言的生动与形象性。
回味本节所归纳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文,借此衬托。
敢于向古人挑战,增强学习自信心。
巩固方法。
善于积累。
学会用本节读书方法读其它文章。
3、附件:
《咏雪》课件
4、教学反思:
本节从事的是文言文教学,在新课标精神鼓舞下,一改过去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让主体意识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行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很多学生对于新课往往有种依赖,特别是文言文,反正自己看不懂,因而懒得去思考。本节文言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实践为主线,兴趣为手段,创新为主旨”,教学生读书方法,并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内容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轻松学会文言文
点评:
“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等读书心得,表明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性分析语言学习过程,而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注重节奏、注重韵味。该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且能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的确体现了一个教师的语文基本功。课堂环节紧凑,气氛轻松活跃,文言教学到位,体现新课标精神,深受广大中学生欢迎。
课例
1、设计意图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相当的分量。随着课改精神的要求,文言文比重逐年增加。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与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既要做到发扬传统,又要改革创新,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吸取语言和情感的精华,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笔者借《咏雪》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大家交流。
( 1)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文言的语感。
( 2)探究读、赏析写、模仿吟。
( 3)挑战他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点评 导入激趣,走近课本。
(一)扫视全班同学,用眼睛与学生的眼睛对话。引用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的一首诗,赞美孩子们充满智慧。
【幻灯片 2:冰心的诗】
(二)由“智慧”一词,让学生回忆并讲述流传至今我国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三)学生讲述完故事后,让学生假设是故事当中的小主人公,将如何去做。
(四)夸学生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很聪明。引出今天学习的课文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希望能与他笔下的聪明少年结成好朋友。
介绍相关信息,师生资源共享。
导入环节后,板书课题、作者,师生就课题、作者做介绍。
(一)由学生介绍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二)老师对《世说新语》进行补充。
【幻灯片 3:《世说新语》】
(三)由补充内容引出本节学习内容: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品读《咏雪》。
品味课文,读出方法。
介绍相关信息之后,板书“咏雪”与“品读”。
(一)让学生自读《咏雪》,并提出要求:
结合注释,初读课文。
生生互读,清除障碍。
(二)要求学生品读课文,从中悟出方法之一 ----读准节奏。
1.老师在板书中“品读”二字的右上角书写文中第一小句,即“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找学生来读,并要求说出读此句的理由。
2.学生说出理由后,再读板书中的句子,并用“/”在黑板上标出句子节奏。
3.小结读文言文方法之一:根据文意,读准节奏。并在“品读”二字右上角,即例句前相应位置,板书“读准节奏”。
4.要求学生用“读准节奏”的方法,自读全文,并向同学或老师质疑难读句子。
5.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抓文末最后两小句,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让学生进入分析,然后读准节奏。
首先弄清“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一词的古今异义。
明确句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此插入谢安这个历史人物介绍。
【幻灯片 4:谢安】
明白这最后两小句所介绍的对象。在此插入“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为王献之解围”的故事。印证她是个才女。
学生根据意思读句子节奏。
6.难点攻破,挑战全文,读准节奏。
(三)学生向老师挑战,从中品出方法二 ----读出韵味。
1.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老师带着韵味范读课文。认识到读文言文读准节奏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并在“品读”右下角板书“读出韵味”。
2.学生向老师挑战,读出韵味。
3.要求学生指出文中最喜欢的句子,带着韵味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拓展延伸,跳出书本。
在“读出韵味”后板书学生中所喜欢的三人咏雪的语言。
1.让学生联想并诵出有关咏雪的其它古诗词。
2.老师展示自己搜集的古诗词,学生齐读,感受诗句的生动与形象。
3.将课内与课外的咏雪句进行对比,说出最喜欢的一句的理由。
4.老师参与对比讨论之中,说出自己在喜欢他人诗句的基础上,最欣赏的是学生们作的诗。
5.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广阔的空间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在随风飞舞的情景。
6.学生假设自己与文中的谢朗、谢道韫一起,就谢安问话,用文言句式
“差可拟”“未若”中的一种,即兴吟诗。
7.小组之间交流吟咏的诗句。
8.学生向全班展示吟诗成果,并评议切磋。
【幻灯片 5:学生作的诗】
伴着想像,齐诵课文。
课堂总结,激励学生。
(一)赞文中少年,日常谈吐即成小诗,风雅、聪明。自此,“撒盐”、“柳絮”便成咏雪佳话。
(二)夸在坐学生,无雪却吟出好诗,生动、传神,胜古人一筹。
布置作业,走向课外。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将课内与课外及同学创作的“咏雪”诗句积累在本上。
(三)品读《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每个小组选出最佳人员进行表演。
【幻灯片 6:作业】
欣赏学生,沟通心灵,
引出兴趣,树立信心。
了解学生对搜集历史资料的把握,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吸引学生,激出兴趣,走入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