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咏雪 >> 正文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相关书讯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出自于最高水平参考自修国中国文第六册P258〉

二、内容摘录

世说新语一书里记载许多种类,内容有关人的言行轶事,分别有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 …等,而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是有关德行的这一部分。德行有分很多种,诸如孝顺、人为作风和对金钱的看法… …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宁锄与瓦石不异,华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

三、我的观点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 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 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 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 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它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已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有时德行和孝顺亦可兼为,如王祥。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非常甜美,后母常派他去守着李树,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王祥便害怕死去,而抱住李树哭泣。 有一次,王祥曾经再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趁机悄悄的暗中前往砍杀他,但王祥恰好起身便溺,因此只砍到被子,后母却一直遗憾不已,王祥于是跪在后母前面,请求后母杀他,后母这时才感动觉悟,从此疼爱王祥有如亲身儿子,有时人可以不用为了对方的讨厌而彼此互相憎恨,反而可以化悲愤为力量,进而互相欣赏对方,平等看待对方,我想这样会比互相憎恨还来的好。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如果下一个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吗?如果倒霉一点反而还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为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四、讨论议题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管是交朋友,或是父母和儿女之间良好的关系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这就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只要平常生活作息正常、面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看待、长幼有序… …等。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世说新语》虽 还处在小说体裁的雏型阶段,但其用字之精微,描写之细腻,成为笔

记小说的先驱,及记人记事小品文的典范,可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1.成为今日成语的来源

《世说新语》能将许多生动的情节,镕铸成为生动的文学语言,在历代的沿用之下,许多成为你我耳熟能详的成语,如:曹操捉刀、望梅止渴、谢道韫咏雪、一往情深、吴牛喘月、空洞无物、鹤立鸡群等。

2.为后世戏曲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世说新语》中脍炙人口的故事,许多都经过后代小说戏曲作家,再一次的加工创作,如:《玉镜台》(元代关汉卿作)、《兰亭会》(明代杨慎作)等。部分情节取材自《世说新语》的,计有《三国演义》中的“黄绢幼妇”、“击鼓骂曹”、“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

3.历代的仿效之作

《世说新语》是我国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世小品文的典范,所以仿作不断出现,有的仿其类目、或是仿其笔法,但都无法跳脱原先的窠臼。如唐有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有王谠《唐语林》、孔平仲《续世说》,明有何良俊《何氏语林》、李绍文《明世说新语》等,清有吴肃公《明语林》、李清《女世说》、颜从乔《僧世说》,民国易宗夔《新世说》等。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基本上 是客观地描绘人物、事件,刘义庆把握住历史素材,将当时的社会风貌,做了最真实的呈现。但一般是用大笔勾勒,较少刻意描绘。《中国小说史略》用“记言则玄远泠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来说明《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下面就分点叙述《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1.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漫式的夸张描绘

《世说新语》内出场的人物有上百个,但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反映出曹操猜忌的本性,为人谲诈和“宁可我负天下,决不令天下人负我”的性格。再如“王蓝田忿食鸡子”的描写,将他急躁的个性活生生的呈现出来。

2.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当面对事情时孙绰等人是“色并遽”、“喧动不坐”,而谢安却是“貌闲意说,犹去不止”,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

3.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如温峤娶表妹为妻的故事,人物对话诙谐,内容极富戏剧性。又如刘伶假借病酒,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情节也是饶富趣味。

4.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如何将一件历史事件做最真实的呈现,又能让读者读起来不枯燥呢?《世说新语》便能将记言及记事巧妙的结合为一,如“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句话是晋孝武帝深夜入园看见彗星后,举杯向星空祝酒所说的话,将他故做旷达的心态,表露无遗。

 

世说新语》词语考辨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历史、文学、语言等的一部百科全书,为历来文人学者所爱读,但其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也很多。为此古今中外学者花了很大的功夫对它进行校勘、注释、考订,论著如林,蔚成大观。近些年来,以《世说》为研究对象撰写硕士、博士论文的也不乏其人。单篇考释论文及散见于其他著作中的个别考订更是难以计数。这些研究成果为准确理解《世说》原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给读者带来的便利是不言而喻的。但到目前为止,《世说》的疑难问题远未全部解决;有些问题诸家解说不一,有待论定。《世说》全书1130条,60100馀字[①],笔者孤陋寡闻,未能通解的地方不下数十处。这些剩下来的问题都有较大的考释难度,有些千古之谜也许永远都无法解开。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加以考辨:有的是前修时贤有不同解说,笔者同意其中一说并略加评论;有的是对某一种说法加以补充论证;有的则是提出自己的新解。所说未必有当,统希方家批评指教。

 

弥 日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銮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德行3)

现有辞书均释“弥日”为“整天,终日”。本书“弥日”凡6见,其馀5例是:

(1)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文学53)

(2)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赏誉9)

(3)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赏誉17)

(4)[卫玠]从洛投敦,相见欣然,谈话弥日。(赏誉51)

(5)卫君长为温公长史,温公甚善之。每率尔提酒脯就卫,箕踞相对弥日。(任诞29)

上述(1)(5)二例的“弥日”确为“整天”义,其馀4例则应释作“连日,累日”,方与上下文相吻合。(3)例下文云:“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累日”即上文“弥日累夜”的“弥日”,《世说新语辞典》释“弥日累夜”为“连日连夜”[②],这是对的。(4)例的“谈话弥日”,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作“敦与之谈论,弥日信宿”。从情理上推断,这个“弥日信宿”同本例一样,都应该是指“连日”,否则不足以表现王敦与卫玠、郭泰与黄宪的相得情深。“弥日信宿”实际上就是“弥日累夜”的同义语。(2)例从“一举数百里”来看,“弥日”也以解作“连日”比较妥当。以上(2)(3)(4)的“弥日”,马瑞志(Richard B.Mather)的英译本[③]和目加田诚等的日译本[④]都翻译作“几天,连日”,是十分确当的。日译本并且在(2)例下注云:“弥日,有累日和整天两个意思,这里是前者。”许绍早注《德行3》的“弥日”为“连日”[⑤],也正确。

“弥日”是汉魏六朝常见的一个词。笔者发现,当“连日,累日”讲的“弥日”在这一时期用例甚多,这里酌引一部分:尝精思于小赋,立感发病,弥日瘳。(《文选·陆机〈文赋〉》李注引桓谭《新论》)瞻百之青青,羌朝荣而夕零;美郁金之纯伟,独弥日而久停。(《艺文类聚》卷81引朱穆《郁金赋》)夫何季秋之淫雨兮,既弥日而成霖。(《全后汉文》卷86蔡邕《霖雨赋》[⑥])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固吝山泽,为京口之蠹。裕散其资蓄,令百姓称力而取之,弥日不尽。(晋书·刁协传附刁逵传)司空索遐谏曰:“……自顷内外嚣然,皆云去贼投诚者应即抚慰,而弥日不接。国老朝贤,当虚己引纳,询访政事,比多经旬积朔,不留意接之。又奏入内,历日不省。”(晋书·张轨传附张重华传。按“弥日”与“历日”同义。)嗟我行之弥日,待征迈而言旋。(《宋书·谢灵运传》载其《撰征赋》)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请斋听法。(慧皎《高僧传》卷2“鸠摩罗什”)绍之见群鼠,大者如豚,鲜泽五色,或纯或驳,或著平上帻,或著笼头,大小百数,弥日累夜。(《太平广记》卷325引《述异记》)这些“弥日”都应该是指“连日”而不是“整天”。有时候“弥日”究竟是指哪一个意思,不容易确定。例如《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笺〉》:“修之仰望,殆如此矣。是以对鹖而辞,作《暑赋》,弥日而不献。见西施之容,归增(当从《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裴注引作“憎”)其貌者也。”李善注:“植又作《大暑赋》,而修亦作之,竟日不敢献。”以“竟日”释“弥日”。但理解成“连日”似乎也未尝不可。

当“整天”讲的“弥日”,“弥”是“满”的意思,这从“弥夜,弥旬,弥月,弥岁,弥年,弥祀”等同系列的词可以看出。但当“连日,累日”讲的“弥日”,是“整天”义的引申,还是另有原因?我认为后义的“弥”应是“经;历;连”的意思。这可以从同时代文献的用例中得到证明。蔡邕《王子乔碑》:“绍胤不继,荒而不嗣。历载弥年,莫之能纪。”黄忠《与申屠蟠书劝诣何进》:“引领东望,日夜以冀;弥秋历冬,经迈二载。”“历”“弥”互文同义。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美人何其旷,灼灼在云霄。隆想弥年月(《玉台新咏》作“时”),长啸入风标。”杨修《答临淄侯笺》:“不侍数日,若弥年载。”荀济《赠阴凉州》诗:“咄嗟改容鬓,俄顷弥年岁。”徐干《室思》诗:“别来历年岁,旧恩(一作思)何可期。”李充《嘲友人》诗:“燕婉历年岁,和乐如瑟琴。”“弥”“历”字异义同。《晋书·傅玄传附傅咸传》载咸上表:“而经弥日月,未有所得。”《全后汉文》卷101《史晨飨孔庙碑》:“大汉延期,弥历亿万。”“经弥”“弥历”同义连文。张华《轻薄篇》:“留连弥信宿,此欢难可过。”“弥信宿”犹言“连信宿”。谢灵运《会吟行》:“自来弥世代,贤达不可纪。”谢庄《游豫章西观洪崖井》诗:“幽愿平生积,野好岁月弥。”“弥”字义同。“弥”字此义现有辞书尚未见收列。

 

绵 惙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德行35)

杨勇云:“绵惙,古人属纩之际,以绵置鼻端,伺气之尚存与否。”[⑦]余嘉锡云:“《说文》:‘绵联,微也。’‘惙,忧也。一曰意不定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十七引《声类》云:‘短气貌也。’又六十七引《考声》云:‘惙,弱也。’嘉锡案:绵惙正言其气绵绵然,短促将绝之像也。《家语·观周篇》注云:‘绵绵,微细。’《素问·方盛衰论》注云:‘绵绵乎,谓动息微也。’”[⑧]二家解说不一。《辞典》释作“临终之际气息若断若续,在鼻端置丝绵以察是否绝气”,似取杨说。张万起云“病势危重”[⑨],许《注》云“微弱,指奄奄一息”,则近余说。今按,六朝人常以“绵”“惙”二字来形容病势沉重,例如:君诸舍疾苦差也,便疾绵笃,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忧怀深。(《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孤子并疾患,叹具悒悒,脚中转剧,近服散,未觉益。惙顿何赖。扶力迷甚,不次。(《淳化阁帖》卷3“孔琳之书”)仆近动散委顿,虽转折犹惙然,发止尚以未定。(又卷10“王献之书”)不谓疾苦遂至顿弊,自省绵绵,奄忽无日。修短命也,将何所悲!(《晋书·孔愉传附孔坦传》载坦与庾亮书)暴婴笃疾,恐命在奄忽,望达愚情。气力惙然,不能自宣。(《晋书·刘隗传附刘波传》载波上疏)玄盛寝疾,顾命宋繇曰:“……今气力惙然,当不复起矣。”(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全晋文》卷26王羲之《杂帖》。按,“缀缀”同“惙惙”。)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惙,恐是恶风。(又卷27王献之《杂帖》)利患数年,遂成痼疾,吸吸惙惙,常如行尸。(《宋书·谢庄传》载庄与刘义恭笺)时王遇患,命在危惙,即立太子罗摩,代己为王。(后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1“十奢王缘”)[⑩]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发,不咽饮食。至第六日,气力绵乏,疑不达旦,夫乃惧而许焉。(《高僧传》卷2“鸠摩罗什”)当时疾虽绵笃,而神色平平,有如恒日。(又卷5“慧虔”)后得病积时,攻治备至,而了不损,日就绵笃。(《太平广记》卷110引《冥祥记》)昱疾,与温书曰:“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不谓疾患遂至于此。今者惙然,势不复久,且虽有诏,岂复相及!慨恨兼深,如何可言!”(魏书·司马昱传)闻陈胜作乱,豪杰叛秦,吾欲起兵,阻断新道,番禺负险,可以为国。会疾绵笃,无人与言,故召公来,告以大谋。(水经注·油水)“绵笃”连用常见。“绵惙”连文亦有用例,如:叔翻沉疴绵惙,遂有辰岁,我每为深忧,恐其不振。今得痊愈,晚成婚媾,且喜其吉庆,故命驾耳。(魏书·献文六王传·广陵王羽)病既稍增,饮粥日少,为治无益,渐就绵惙。(《广弘明集》卷23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以上用例均足以证成余嘉锡之说,可见“绵惙”与属纩无关。若人已属纩,而又两次再说话,也有悖情理。

字又写作“绵辍”,唐戴孚《广异记·薛义》:“久之,遇痁疾,数月,绵辍几死。”“惙”“辍”同音通假。

 

服 膺

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方正3)

此“服膺”,《辞典》以常义“心服;心悦诚服”释之,《词典》则释为“服事”。据刘注引华峤《叙谱》“臣与相国曾事汉朝,心虽悦喜,义干其色”的话来看,应以后说为是;且陈群面对新朝皇帝说自己与华歆“心服先朝”,于情理也不合,而他二人曾经服事先朝则是事实。但是《词典》没有举证,还缺乏训诂上的根据。(《汉语大词典》“服膺”条也仅列“铭记在心;衷心信奉”一义。)今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膺”确可当“服事”讲。今以《高僧传》为例,如:跋摩标宗显法,理证明允,既德有所归,义遂回刚,靡然推服,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卷3“僧伽跋摩”。汤用彤《校注》:“《佑录》卷十四、《开元录》‘供事’作‘禀戒’。”[11])年十二出家,伏事沙门竺昙现为师,后又服膺道安法师。(卷6“慧永”)字又作“伏膺”。例如: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为师。……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卷4“竺法潜”)上引后二例前说“伏事”“事”,后说“服(伏)膺”,尤能说明问题。由“心悦诚服”进而甘心“服事”,本为事理之常,因此“服膺”之有引申义“服事”义是不足为怪的。不过,有时候“服(伏)膺”究竟是用于本义还是引申义,颇不易断定,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似乎就两者兼而有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高僧传》卷7“竺道生”)

 

风领毛骨

[王右军]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赏誉88)

“风领毛骨”为《世说》难点之一,周一良先生把它列为“《世说》原文有未能遽解而马译又未尽安者”七条中的一条[12]。《辞典》释作“谓体格轻举,清爽超凡”,《词典》作“指人骨相气派不凡”,均可通而缺乏依据。日译本注:“风领,未详。《世说新语补考》上解为‘风范’,《世说音释》解为‘风标’。”“毛骨,皮毛骨骼,风貌之意。”今按,《高僧传》卷1“帛尸梨密”:“琅琊王师事于密,乃为之序曰:‘……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此例的“风领”当与《世说》同义,为一并列结构的名词。日译本所引两种日本古代的《世说》研究著作释“风领”为“风范”“风标”,颇有见地。《高僧传》卷6“慧远”:“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风览”与“风领”亦相近。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风”和另一个近义语素构成的用以描摹人的风度气质的名词十分丰富,如风行、风旨、风宇、风志、风表、风尚、风味、风制、风采、风性、风轨、风骨、风度、风迹、风姿、风神、风素、风格、风流、风容、风规、风略、风彩、风望、风情、风概、风节、风貌、风标、风范、风仪、风操、风器、风徽、风韵、风怀、风观等等[13]。《世说》中用到的就有风操、风德、风范、风概、风格、风骨、风流、风气、风神、风味、风仪、风韵、风姿等。看来“风领”也不过是同系列词中的一个,只是用例不太多见罢了。“毛骨”,日译本所释亦不误。《晋书·元帝纪》:“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沈敏有度量,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惟侍中嵇绍异之,谓人曰:‘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此例最足以说明“毛骨”的词义。《汉语大词典》“毛骨”条第二个义项是“谓人的骨骼容貌”,引了《世说》本例,亦确。此词在唐宋人诗中还时可见到,如杜荀鹤《顾云侍御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二雏毛骨秀仍奇,小小能吟大人诗。”韦庄《寄薛先辈》:“不说文章与门地,自然毛骨是公卿。”(此例《大词典》已引)苏轼《送吕希道知和州》:“凤雏骥子生有种,毛骨往往传诸郎。”欧阳修《送京西提点刑御张驾部》:“台郎何年(一作处)得真诀,服饵既久毛骨清。”这可能是用《世说》的成词,也有可能是当时口语中确实还存在着这个词。我推测“毛骨”最初也许是个相马术语,后来才用来指人的。

“风领”和“毛骨”的词义既如上述,在本例中,“风领毛骨”则是直接充当谓语,后面省略了“超常”“不凡”一类的话。全句意谓“恐没世不复见如此风领毛骨之人”。两本专书词典都把它看作是形容词,恐怕欠妥。马瑞志译作“风度容貌”其实并没有错。

 

周旋行来

王领军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赏誉114)

此句各本标点很不一样。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14]标点如此,余本作“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杨本作“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日译本同)。今按:徐本近是(如“行来”后用顿号则文意更明);余、杨二家皆误;杨本及日译本割裂“行来”,谬误尤甚。这里牵涉到对“周旋”“行来”两个词的理解。余《疏》引程炎震云:“‘行来’盖晋、宋间恒语,《宋书》六十三《王华传》:‘张邵性豪,每行来常引夹毂。’”(维辉按,《宋书》“行来”当为“出入”义。)《词典》释《世说》本例“行来”为“往来,交往”,是[15]。《辞典》则失收此词。本例的“周旋”,两本专书词典都释为“交往;来往”,窃以为未当。此处的“周旋”应指朋友,与《俭啬9》“嘉宾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的“周旋”同义。“每与周旋行来”后宜用顿号。全句意谓“每次跟朋友来往、到名人胜流处拜访,都要带上法汰”,故接下去说“不得汰,辄停车不行”。如果把“周旋”理解为“来往;交往”,则是认为“与”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之”(指法汰);这样,在逻辑上“每与周旋行来”句就应属上而不属下,标点当作“王领军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而从文气上看,“每”是与“辄”相呼应的,此句该属下不属上,而且“每”是一直管到“名胜许”的。

 

扇障面

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品藻12)

刘注引沈约《晋书》云:“周顗,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玩索注文,孝标似以“扇障面”为动宾结构,“障面”当为名词,作“扇”的宾语。马瑞志亦如此理解。杨《笺》删“障”字,云:“‘扇’下,宋本有‘障’字,非。《考异》无,是。贺昌群《世说札记》:‘扇,麈尾扇也。凡清谈之人,几无不服散,而服散又当冷将息,故冬月亦持扇。’”[16]现在通常把“障面”理解成动宾结构“遮住面孔”,日译本译“扇”为“以扇”(又注:“扇,麈尾扇。”),便是这种理解的代表。两本专书词典亦如此处理。果真如此,则原文当作“以扇障面”语意方足。试比较《太平御览》卷702“服用部四·扇”所引的几条材料:时新雨,地有泥潦,宣碍不得去,以扇自障。(引《魏略》)时卞蕃女有美色,帝举扇障面,语后云:“卞蕃女好。”(引《晋书》)上尝宫内大集,而裸妇人观之,以为欢笑。后以扇障面,独无所言。(引《宋书》)司徒褚彦回入朝,以腰扇障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引《齐书》)而且“以扇障面”怎么能说“不得住”呢?显然不合事理。《事类赋》卷14引《世说》作“转扇障面而后得住”,《太平御览》卷702引作“转扇障面而得住”,可能都是不明“障面”之义而误改。“辄”“转”二字常因形近而相混,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引皇甫谧云:“一月辄解。”余嘉锡云:“‘辄’原误‘转’,据《医心方》卷十九引改。”[17]《汉书·张敞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门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又《王莽传》:“后常翳云母屏面,非亲近莫得见也。”师古注:“屏面即便面,盖扇之类也。”《汉语大词典》“障面”条云:“折扇的别称。古人常用以遮蔽面孔,故称。清钮琇《觚賸·泥无身》:‘吾邑盛泽卜孟硕,名舜……常于暑月,首挽高髻,身衣大红苎布袍,跣足行歌市中。所用障面长三四尺,而袖小,盖仅方广数寸。见者皆指为狂。’”“障面”命名之意与“便面”“屏面”相同。《世说》的“障面”虽然未必就是《汉语大词典》所说的“折扇”,但“障面”可以指扇子则由此得到证明。因此,笔者以为原文并无文字衍误,“障面”乃是一种扇子,“扇(sha#n)障面”应看作动宾结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咏雪,刘义庆,世说新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教学步骤 】陈太丘与友期
    《咏雪》课堂实录2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阅读
    课文《世说新语》两则研讨
    《陈太丘与友期》《春》《三峡》课堂…
    《咏雪》课堂实录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
    经典课例]吴积兴的课堂之二:率性而为…
    《世说新语》概述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
    《咏雪》教学案例
    咏雪 咏雪的译文和原文
    《咏雪》课例及评析2
    <<咏雪>> 教案
    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咏雪》课堂教学实录
    《咏雪》教案
    语文教案——《世说新语》之《咏雪》…
    《世说新语》——《咏雪》
    《咏雪》课例及评析1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咏雪》说课稿1
    《咏雪》说课稿
    读刘义庆的《咏雪》
    《世说新语》——《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阅读诗文欣赏诗文…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 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的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杨氏父子》教材插图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好句好段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杨氏父子》相关链接
    《杨氏父子》教学建议
    《杨氏父子》教学目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父子》课文简说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父子》电子课本
    《杨氏父子》词句解析
    《杨氏父子》教学杂谈
    是“此/是君家果”还是“此/是君家…
    《杨氏父子》教学案例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杨氏之子》快乐练习:写字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课后反思
    古文《杨氏之子》精彩改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