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薇》教学实录
|
流浪客 改编 个人简介 陈松泉,男,1976年5月出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南通市局直学校骨干教师,2004年获市政府三等功嘉奖。已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在《杂文报》《中国教师报》等报纸发表杂文、随笔多篇。 教育观点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前两年,一个刚刚考入某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问论文该怎么写。这让我陷入了深思:严格地讲,撰写学术论文似乎不属于中学语文的教学范畴。可一个在中学时期语文成绩非常优秀、能升入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居然不会写论文!我的语文教学大概难逃干系。 我开始思索自己的语文教学,才发现以前自以为成功的语文教学是那样地误人子弟:为学生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规划好教学过程,想好切入点,设计好问题,一步步地把学生往里边引,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毫无自主权可言。 反思之后,我开始大胆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我和学生都喜欢上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一、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学习一些文学、文化常识时总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但其实不少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不如将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不仅对那些能够讲解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不能讲解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比如《读〈伊索寓言〉》一课,让学生讲解关于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常识,结果有个钱钟书迷不仅绘声绘色地讲了钱钟书先生的几则轶事,还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围城》,课后,班上好多学生因此读起了《围城》。此时学生的讲解就比教师有效得多。一些相对简单的文言片段也可以交给学生讲解,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每堂课都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思考的主动权。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思考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不敢让学生有所突破,而这恰恰是对学生思考主动权的扼杀。要保证学生思考的主动权,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放开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采薇》一课,教参附有《归乡悲情——〈采薇〉新释》一文,该文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并不是“哀景写乐”,这对教师有较强的暗示作用,有些教师这样问学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真是‘哀景写乐’吗?”于是所有的答案都是一边倒:“不是。”如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答案就会丰富得多。 三、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由于知识、经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对一个文本,学生往往会有不同于教师的看法。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完成课前的预设,应该经常让学生经过自学、讨论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一个班的学生决定先从上阕写景开始鉴赏,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倾向于从分析周瑜入手。殊途同归,沿途风景迥异,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享受。把课堂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在课前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推测课堂上的种种可能,以便在课堂上顺利指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必须仔细研读课文,查阅很多资料。这样的学习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极大的乐趣:每一课前都不知道将会迎接什么样的挑战,每一堂课都将能生成创新,每一堂课都充满了魅力。 当然,还可以将课堂评价等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会为拥有主动权而自信和骄傲,教师同样会有巨大的收获:眼前的学生都是那样优秀!那些平时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学生,思维竟然也如此敏捷、深刻!原来他们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弄懂诗歌大意并基本做到熟读,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二、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和《蒹葭》,整理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三、教师将课上要向学生展示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导入) 张謇为通州师范撰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注:庠序,古代学校。)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兴,培养联想能力。怨,学得讽刺方法。 师:这副对联是由大家非常熟悉、我们南通人引以为荣的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通州师范撰写的。张謇先生希望师范生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要他们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改造社会、造福民众学习实际本领。张謇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高度评价了《诗经》,劝勉他的学生去读《诗经》。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即使单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好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 生:“如隔三秋”。 师: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 生:“与子偕老”。 师:对啊,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 生:“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师:《蒹葭》中主人公爱慕的“伊人”找到了吗? 生:没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师:哀而不伤,也是那样的典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 生: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师:“六义”不要和“六艺经传皆通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采薇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采薇》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必修1《采薇〉〉课堂实录 |
下一篇文章: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