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青海湖,我梦中的湖



















2、具体分析

教师:文中正是从四个方面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的,

作者在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学生: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学生:作者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学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教师:你们归纳的很全面,那么对于青海湖环境氛围清新幽静这一方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作者在文中使用清新之笔描写了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绿茵茵的滩,黄灿灿的油菜花,悠闲漫步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学生: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教师:两个同学的分析很有质量,不仅分析了环境氛围这一方面,而且还把后文有关青海湖神话传说在文中的作用也讲出来了。那么对于青海湖的物产丰富,作者又采用了什么方法描述呢?

学生:青海湖的物产丰富主要表现在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教师:作者从以上四个方面具体写了青海湖的奇丽风光后,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题目的理解

教师:我们通过这样分析课文后,你能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吗?

学生: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教师:说得好。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五、品读语言

教师: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也可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学生:我找了这句“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像,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学生:我选择了“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这句话。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学生:我也选择了描写青海湖的蓝的句子“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

教师:的确,作者在描写青海湖的湖水蓝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才说的这句话使用了“像是……又像是……”,这种连用几个比喻句比喻一个对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叫做博喻。其作用就是能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用这种博喻的手法来表达意思,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学生:我很喜欢这句“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这个句子里使用了“绿茵茵、黄灿灿”等叠词,竭力写出了青海湖边青葱郁,菜花盛开的一片富有生机的景色颜色鲜艳,环境清新清幽。

教师:找得好,文中还有很多的语句因为使用叠词创造出了奇妙的效果。比如“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丛中、花瓣中、湖面上

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甜丝丝、凉爽爽这两个词语从味觉、感觉的两个方面写出了青海湖雨后的空气清新,也有力地衬托了青海湖环境清幽的特点。

学生:我喜欢文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虽然它不是正面描写景色,但是它使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对上文进行总结。以反问总结更加突出青海湖是大胆的梦幻,直扣主题。

学生:我不太理解文中的这句话“我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这句话似乎和全文没有多大关系吧,干吗还留着它呢?

教师:你的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恰恰是本文的难点。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也是美得醉人的。他的肃穆,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

六、拓展延伸

教师: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学生:可以采用“限时”的旅游开发,比如一年中只允许几个月或允许一定数量的人去旅游观光,而且游客得必须保证尽可能的减少制造垃圾,避免污染破坏。

教师:对,很有道理。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希望青海湖的管理者们拥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因为现在的青海湖,据测定在近50年间湖水已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这全是人为的过错。所以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教学小结

可从作者的游踪顺序和感情线索上总结,突出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案设计之二(1课时)

说明:本设计主要是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通过自选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仿读、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并初步说说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疑: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再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且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要把惊奇、赞美、被陶醉的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和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青海湖,我梦中的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实录:善待生命(本站论坛稿)
    《与朱元思书》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话题作文多角度立意训练(本…
    《劝学》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
    一堂亮点闪烁的作文课——“我说我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空城计》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孔乙己》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第八课《人生寓言》
    教案设计>
    第十课《论语十则》
    议论类“作文三步曲”教案
    《伤仲永》教案
    《在山的那一边》
    《茶馆》(节选)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这个世界的音乐
    鸿门宴
    《赠汪伦》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爱莲说》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即兴一例(实录…
    《故乡》
    单元活动课:话说广告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本站论…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
    若曦《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东方雪《我的呼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神奇的极光》
    美猴王(语文版七上)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本站论坛…
    第七课《第一次真好》
    为教参《梵高传》补遗张国生(本站论坛…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
    《论语》六则(语文版七上)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语文版七上)
    基因畅想(语文版七上)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本站论坛…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
    《劝学》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竹林深处人家(语文版七上)
    济南的冬天(语文版七上)
    (语文版)《选举风波》教案
    (语文版)《走进纽约》备课资料1
    意到笔随显真情,平凡之中见新意——…
    <<与马共舞>>教学设计--七年级…
    《登高》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结课即兴拓…
    《黄河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哦,香雪》导读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诗五首《回乡偶书》《夜雨寄北》《淮…
    新闻两篇:“神五”载人航天飞行
    英雄潇洒走苍穹
    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
    访李政道博士

    《段太尉逸事状》
    《归去来兮辞》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水墨唐诗300首—柳宗元《渔翁》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小溪流的歌(语文版七上)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初中语文第五册戏剧单元教学实录(本站…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本站论坛稿)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本站论…
    《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本站论…
    我教《孔已己》      (本站论坛…
    东方风来满眼春
    和于漪老师一起学语文——《往事依依…
    《人生寓言》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本站论坛稿…
    《南京大屠杀》不能撤!
    余映潮《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
    话题作文和而不同讲评教案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教学方案设计
    戴震难师
    诗五首《江南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走进纽约》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案例
    等待戈多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沁园春·雪》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在太空中理家》教案
    第六课《理想》
    《统筹方法》课案设计及反思——新课…
    《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课堂实录
    《统筹方法》课案设计及反思——新课…
    雅舍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话题作文:走过去与逗留
    《兴贤》教案
    泪珠与珍珠
    不朽的失眠
    《与微之书》教案
    《拿来主义》学习指导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
    给女儿的信
    给布特勒的信
    “错过”话题作文指导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拣麦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小石城山记》教案
    《怀李叔同先生》教案
    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近体诗六首
    庄周买水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及评析(本站论…
    《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沁园春·长沙》实录(本站论坛稿)
    《城南旧事》教案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本站论…
    《童趣》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诗海遨游意兴盎然---古典诗歌背诵竞赛…
    语文教学要务实求新结合生活-------古…
    七年级《伟人细胞》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变色龙》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本…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本…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潘…
    《亲近诗歌》课堂实录
    卖油翁(语文版七上)
    东方雪《项脊轩志》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李镇西教《冬天》(课堂实录)(本站论…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
    李镇西教《孔已己》(实录及评论)(本…
    真情浓墨写童心--我的一次作文评讲…
    星星变奏曲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本站论…
    人间有情——走进亲情
    《我的信念》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余映潮《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
    干国祥《八只小猫》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干国祥《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本站论…
    丰富的人物描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袁卫星实录《一碗阳春面》(本站论坛稿…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本站论…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
    “包容”话题作文教案
    课堂实录: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本站…
    乡愁诗教案2(本站论坛稿)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课也可以这样上——我教《南京大屠杀…
    增小之《对联讲座》(本站论坛稿)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湖畔初阳: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
    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哦,香…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袁卫星…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