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等第二册第3-4页例1--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用"算减法想加法"的方法学习十几减8。 2.初步培养学生按规律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想加法算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迁移 1.填空。 8+( )=13 8+( )=15 8+( )=14 8+( )=12 8+( )=16 8+( )=17 二、教授新知 1.通过谈话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算减法想加法的方法学习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板书: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教学例1 通过演示,化难为易,引发学生的思维。 ①出示例1图。 教师先出示8个白茶杯,再出示3个花茶杯,然后问:一共有多少个茶杯?(11个),随即把11个茶杯圈起来。 ②教师:两种茶杯共11个,现在拿走8个白茶杯(用虚线圈上),求还剩多少个茶杯,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板书:11-8=口 ③启发思考: 在计算11-9时我们怎样想的呢?如果没有图,你能按照11-9的计算方法说出11-8的算法吗?让学生分组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算11减8得几?要先想,8加几得11,因8加3得11,所以11减8得3,同时在方框内填上得数"3"。 让学生复述算法,并齐答:想8加3得11,所以11减8得3。 ④读算式:11-8=3 3.教学例2。 借助操作,诱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半扶半放的过程。 ①学生拿出圈片学具,先摆8个红圆片,再摆5个黄圆片,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圆片? 一共有13个圆片,现在拿走8个(叫学生用虚线圈起8个圆片)问:还剩几个黄圆片?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板书:13-8=□ ② 问:想一想自己摆的过程,说一说13-8应该怎样算?得多少? 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在课本上填得数 ③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正方形摆15-8,指名学生板演操作过程,并说说思考过程。 教师板书:15-8=口 ④读算式:13-8=5 15-8=? 4.教学例3。 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在关键处适当点拨,让学生独立看书,先填8加( )得12,再在12-8=口的方框内填得数,并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不完全的地方教师做补充。 同样方法完成16-8=口 学生读算式:12-8=4 16-8=8 5.教学例4。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得数,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是怎样进行计算的呢?在计算的时候要看着减法想与它相关的加法,再想出减法题的得数。例如:13-8想8加5得13,所以13减8得5。 三、巩固新知 ①课本第4页中间的"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后说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②"做一做"的第2题,通过投影出示下列试题,让学生举出相应得数的数字卡片。 8+3= 8+7= 8+5= 11-8= 15-8= 13-8= 8+8= 8+9= 16-8= 17-8= ③出示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试题卡片,学生进行抢答。 ④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中的第1、2题。 [评析: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不仅为学习十几减8在知识上做好了准备,而且在计算思路上做好了铺垫,做到了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 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恰当运用直观、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中的层次分明,开始教师操作,运用直观图,使学生领会加减法的关系,并运用这种关系想加算减: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明确用加算减的思路,然后再由摆到观察,最后,看算式说出思考过程。这种由具体到抽象,在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