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理解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在已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 2.初步学会画线段图,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夯实基础 1.出示一步应用题。 (1)滨河公园有20条船,每条船每天收入18元,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滨河公园每天一共收入360元,每条船每天收入18元,问一共有多少条船? (3)滨河公园有20条船,每天一共收入360元,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元? 计算机读题,学生口答。明确“单量x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并推导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式。 2.两步应用题:出示教材第47页的复习题。 (1)指名读题,并让学生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提问:“谁能说一说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并在计算机中出示动态线段图。 (计算机发出美妙声音,接着在线段上闪动原来船的只数和每天20条船的收入,再闪动现在船的只数的部分,最后闪动每一天一共收入?元的线段。) (3)学生思考: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求先求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检查解答,用计算机显示以下答案: 360÷20x35=18x35=630(元) (5)明确解题思路。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倍数关系:360x(35÷20) 20条船一共的收入+15条船一共的收入:360+360÷20x(35-20)根据学生回答,计算机出示不同解题方法,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指有360÷20x35最简便。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说明:教学开始,首先进行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的练习,沟通归一问题的三步应用题是在简单的一步除法应用题中演变出来的。放手让学生做,一步应用题掌握基本数量关系,两步应用题重点在解题思路,明确不同的解题思路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态显示线段图,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了对旧知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也增强了趣味性。] 二、改变条件,引入新知 (1)将复习题改变一个条件: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同桌讨论:比较例2与复习题的异同。 学生回答后,计算机出示例2与复习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说明:改变条件引导学生比较,区分异同,有效地提高学生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三、适当点拨,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1.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试着画线图,指名回答,学生边说教师题边在计算机上出示动态线段图。 (计算机又发出美妙的声音,改变复习题的线段图,先闪动并消失“现在有的35条船”的线段,再闪动“现在增加了15条船”的部分,出现“15条”的线段,其余不变。) 2.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讨论: (1)要求现在一共收入多少元,要先知道什么? (2)这两个条件题中给出了吗?能不能先求出来?怎样算? 学生口述,计算机分步出现问题及结果,并伴有激励性的表扬。 3.明确解题步骤。 (1)学生口述分步列式解答。 (2)列综合算式,教师板书过程。 360÷20x(20+15)=18x35=630(元) 让学生再说一说解题思路。 4.检验。 5.例2的不同解法:全班交流,尝试解答。 分析:要求出现在一共收入多少元,还可先算出增加的15条船的收入。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过程。 (360÷20x15)+360=18x15+360=270+360=630(元) 看书质疑。 [说明: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促使学生手、脑、口并用,并借助线段图的直现形象性,有利于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教学例题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1.基本练习: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2.将复习题的问题改为“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该怎样解答? 学生可互相讨论,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么算? (l)公园中有20条船,每天收入20元,照这样计算, ①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②现在有38条船,每天比原来多收入多少元? ③现在增加了18条船,每天比原来增加收入多少元? (2)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条船每天收入35元,照这样计算。这些船一个月(按30天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说明:练习设计力求精而有层次,不仅设计基本练习,还有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专项练习,体现了归一问题的两步应用题改变条件可以变成归一问题的三步应用题,改变问题可以变成归一问题的三步应用题,并沟通有关应用题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内限时完成,有利于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