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
|
|
|
|
(三)地理学重点思考: 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提示: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熟悉,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3.2008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左右,而我国只有2.7%左右。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提示: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猜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点拨: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点拨: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点拨: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点拨: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5.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6.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点拨: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7.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香港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靠煤炭。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政治学科: 1、经济学: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加强宏观调控——发展节能型产业和产品,压缩高能耗低效益产业产品,合理、有序、有度开发自然资源。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治理降低消耗,节约资源。④优化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⑤自力更生,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⑥积累搞好能源储备。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适度消费,厉行节约,保护自然生态。⑧对外贸易作用。⑧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2、政治学:①国家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际交流合作职能。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维护群众切身利益。③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执法工作。④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加强国际的交流和合作,维护国家利益。⑤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党的三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非凡是科学执政)。 3、哲学:辩证唯物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熟悉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4、政治学科重点思考: 1)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经济意义 (1)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2)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提升西部和东南部地区的长远竞争力。 (5)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6)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动工体现的哲学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 (4)主次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5)矛盾有非凡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有要主观能动性。 (7)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C、历史学科: 1.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解决程度及其社会影响各不相同 纵观历史,民生问题在人类历史长河当中,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命运的根本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原始社会的民生问题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大家如何团结起来保证生命安全、共同劳动以获取食物和保证食物共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产品剩余和私有制产生,这种“大同”局面也逐渐不复存在。 (2)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是被奴隶主阶级奴役和剥削的工具,此时的民生问题表现为奴隶阶级要求获取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当奴隶主阶级无限度的榨取奴隶的血汗,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奴隶们无法生存,民生希望彻底破产的时候,奴隶被迫起来进行反抗,在数百年的数百次起义的打击之下,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被推翻,奴隶社会结束了。 (3)封建社会的到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少量的生产生活资料,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这远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民阶级需要依靠租种地主阶级的土地来维持生计,封建社会的民生问题出现了,这就是解决减租和农民吃饭的问题。整个封建时代,或多或少地出现过统治者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现象,诸如汉高祖的“休养生息”、光武帝的“光武中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王安石变法、明清“一条鞭法”、“地丁银”、“摊丁入亩”等政策的调整等,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和谐,实属难能可贵。但是大多数时期,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一样,他们最关心的是从农民身上如何榨取更多的血汗。在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下,解决农民耕者有其田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减租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是增租和苛捐杂税,结果是把农民逼上梁山,推向了起义的边缘。每一次的农民起义,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善一下农民的生存状况,诸如两宋时期的“均贫富”和明末时期的“均田免粮”等农民起义的口号,都直接表达了农民阶级渴望获得土地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但是这些农民起义要么被镇压,要么重新卷入封建制度的漩涡。封建盛世和农民起义都无法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也就无法彻底解决封建时代的民生问题。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矛盾没有解决,还增加了西方列强、资本主义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中国封建社会以来的民生问题更加严重,广大人民(非凡是下层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和改变生活环境。农民阶级的代表洪秀全在领导太平天国的起义中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美好愿景,但是由于其落后性而根本无法实施,成为一句空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反对贫富不均,力图解决中国几千来的民生问题,前期由于他们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这个目标没能实现,后来的国共合作时期,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口号下,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但是又因为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遭遇失败,理想再次破灭。 中国的民生问题应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初步得到解决的,中国共产党清醒的熟悉到,只有紧紧依靠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的力量,才可能赢得革命的成功。他们先后颁布并实施了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1941年“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和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真正解决了当时民生问题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农民的土地问题,由此得到了他们的广泛拥护,也正是在这最广大的力量的支持和配合下,中国共产党仅仅用了28年的时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开始逐渐改善,民生问题得以更加快速解决,社会和谐的目标逐日实现。建国前后,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彻底打倒了地主阶级,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梦想——“耕者有其田”。不久又战胜了经济战线上的投机倒把行为,稳定了物价;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工人阶级和广大市民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剥削制度的消灭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前提。 从建国后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3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失误。比如在国民经济支出当中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衡,积累比重偏大;对外封锁,安于所谓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国内建设全凭财政开支,人民工资水平长期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农轻重比例失衡,用于农业和轻工业的财政支出相对很少,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中来,民生问题解决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非凡是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的目标就是要全面实现小康;十七大则把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提到相当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再次具体而明确的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一幅“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好蓝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 2.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典型的民生问题、解决办法及其社会影响 一部世界近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多次出现民生方面的新问题和解决的新办法。 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会有农业和农民,但是资产阶级将“耕者有其田”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项任务,决不是对农民的恩赐,而实在是为了革命的需要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了争得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下决心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把逃往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还颁布有损资产阶级利益的限价法令,对关系民计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等。又如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人民的土地问题,当然它还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胜利。 但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和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是从来没有停止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非凡是在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对各国劳动人民的冷酷和残忍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美国的西进运动等,虽然从长远来看,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有其极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生为代价的。还有早期的资本主义剥削基本上是以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恶化工人的劳动条件、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缩减工人的劳动待遇等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形式出现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悲惨,民计民生根本无从谈起。更有甚者,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把广大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通过以武力为后盾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侵略形式,极大的恶化了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民生问题。 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从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先后进入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时期,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形式悄然发生改变,他们不再是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要手段,而是通过改善生产条件、革新机器设备、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这一时期,八小时工作制普遍推行,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物价的上涨幅度,衣食住行得到稳定保障,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政治待遇明显提高,国民素质因为义务教育而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出现一片和谐的繁荣景象。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和“二战”结束之后,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减轻资本家对人民的剥削;加大基础设施和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扩大就业机会;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既带来了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极大改善了民计民生问题。 但是,结合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和中国近代以前的民计民生,不可否认,在一切剥削社会,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原因很简单:一切私有制国家都是建立在对人民剥削的基础之上的,从经济上是利益对抗的关系。 3.民生问题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为了推动民生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加大科技发展和进步 从人类历史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革命对于民计民生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8世纪初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开始离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封建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崛起带来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19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车、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之中,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为了推动民生的更快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研发和运用,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在改善民计民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效应。 4、历史上的重大工程。 四、创新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西气东输二线没有经过的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2、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二线主干道没有经过的省区是 A甘肃 B宁夏 C湖北 D安徽 3、我国天然气产品最大短缺地区是 A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B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C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D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4、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天然气分布位于 A东北 B华北 C西北 D华南 5、西部哪些工业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强有力的拉动 A钢铁 B飞机制造 C纺织 D食品 6、西气东输二线路的中段,折向北走了很多弯路,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状况B加快晋、陕两省的能源外运 C途经陕甘宁气区,增加气源 D拉动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发展 7、之所以说我国已具备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条件,不正确的原因是( ) A.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预计探明储量已达到国际惯例标准 B.我国自东西向的交通基础设施已能满足西气东输的需要 C.我国西部地区油气工业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能为油气勘探、开发、输送提供较好的技术保障 D.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费密度大,具有利用天然气的广阔市场 8、关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老基地主要位于东北、华北、华东等沿海地区 B.随着采油技术的进步,东北、华北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的开采已进入了产量全面增长的阶段 C.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限制条件比较多,很难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D.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增产困难,从而使东部地区的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9、关于西气东输工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输气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如不注重水土保持,将会造成生态破坏 B.输气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一般不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C.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解决西部地区因森林破坏而造成的环境压力 D西气东输工程会造成沿线地区植被破坏,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害无利 10、西气东输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 ) 11、我国要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主要原因是( ) 12、“西气东输”的“西气”主要来源于新疆,该地天然气丰富的原因是 ①根本上解决能源供需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②加快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③调节能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④改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推动“珠三角”的发展,国家 ( ) A.要加强对“珠三角”的发展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B.要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把握“珠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C.必须在“珠三角”实现非凡行政区的优惠政策 D.应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精神。据此回答16-17题。 16、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曾对田纳西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流域开发,修筑了闻名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右图),其直接目的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缓解经济危机 B.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 C.解决发电、防洪、浇灌等难题 D.增加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 17、罗斯福新政期间,强调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 A.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B.兴办一系列公共工程 C.补偿农民减产的损失 D.实行《工业复兴法》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过众多主张和力行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据此回答18-20题。 1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反映民生观包括 ①减轻对农民的阶级压迫 ②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③保证农民有一定的田产 ④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其主张否定“富民”的是
|
|
|
|
| A.墨子
| B.孟子
| C.韩非子
| D.老子 |
20、唐初统治者在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都非常注重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其中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十分相似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二、非选择题:
21、西气东输二线是我国一项战略性工程,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部署中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工程,是减少排放、改善人民生活的民生工程,对提高振奋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动工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推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进程。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是指什么?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材料二 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熟悉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心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熟悉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熟悉与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熟悉有何变化? (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共关于工业化道路熟悉的主要国际因素。
2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高的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京津地区急需调水,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4)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 C
5、 A
6、 C
7、 B
8、 D
9、 A
10、B
11、C
12、A
13 、A
14、D
15、D
16、B
17、D
18、D
19、C
20、B
21、(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客观的,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西气东输二线是我国一项战略性工程,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部署中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工程,是减少排放、改善人民生活的民生工程,对提高振奋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动工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2)①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行使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职能。②完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依法行政,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创造优良的环境。
22、(1)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大办工业或大炼钢铁。后果: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造成环境破坏。
(3)措施: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治理经验;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
国际因素:
20世纪50年代; “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威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分,每点1分,其它表达,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
23、参考答案.(1)河谷地形 (2)8 纬度差异 (3)降水量少,径流量小;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4)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