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章献皇后无子,取为己子养之。”
《宋史·仁宗本纪二》:“明道元年春二月……丁卯,以真宗顺容李氏为宸妃,是日妃薨……夏四月丙申朔,出大行皇太后遗留物赐近臣。壬寅,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至是帝始知为宸妃所生。”
《宋史·后妃上》:“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仁德,终左班殿直。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壮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妃恶之。帝心卜:钗完,当为男子。左右取以进,钗果不毁,帝甚喜。已而生仁宗,封崇阳县君;复生一女,不育。进才人,后为婉仪。仁宗即位,为顺容,从守永定陵。章献太后使刘美、张怀德为访其亲属,得其弟用和,补三班奉职。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仁宗即位,妃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明道元年,疾革,进位宸妃,薨,年四十六。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独坐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太后悟,遽曰:“宫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简乃请治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夷简又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异时勿谓夷简未尝道及。”崇勋如其言。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又即景灵宫建神御殿,曰广孝。庆历中,改谥章懿,升祔太庙。拜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赉甚渥。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用和之子玮。”
《铡美案》的真实背景
《铡美案》是包公系列的第二大经典。其中的陈世美更是妇孺皆知的负心郎。那么历史上的“陈世美”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铡美案》开唱以来,才两百年而已。至于原型“陈世美”,现考应该是清朝的陈年谷。据戏剧上的陈世美自报“湖广均州人氏”。我们来看可《均州志·进士篇》:“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我们都可以知道这陈世美就是陈年谷。那么清朝的人怎么会和北宋的包拯挂钩的呢?据说,是人报复陈年谷,于是将他编进当时的戏剧《秦香莲》中,而历史上的陈年谷,却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清官。又据说,清朝时,有一戏班正演《秦香莲抱琵琶》,却见观众多,而又嫌戏剧短,于是,便将前处加了包拯的《陈州放粮》。可是,戏场还是乱了。观众们高喊要杀死陈世美,可当时的“包公”演员还没卸妆,于是就上了个清朝戏,北宋官了。而“包公”就上到前台,杀了“陈世美”。后来,就发展成了《铡美案》了。那么陈世美的后代难道就没有反应的吗?当然有,据说,有一个还看了后,当即吐血身亡,而更多的则是拼命不惜武力来维护他们的祖宗陈世美。所以,关于《铡美案》的主角,陈世美的确是够冤的了。
【其他总结】
一、孝的典范。
包拯一生以百姓与江山为己任,早年受儒家思想点化,非常的重视孝道,及至父母双亡,也不愿意离开墓旁,是我国孝的典范人物。
二、执政为公。
包拯“性峭直,立朝刚毅”,甚至当时的人都认为“其笑为黄河清”。包拯很少笑,且笑起来也是这么的僵硬,于是冷面包公的形象也显现出来。而包拯将这冷面主要体现在执政为公上。他不怕权贵,曾三次谏言仁宗,处理关于外戚张尧佐的事件。他不惜得罪望族与达官,将他们的园林毁了,就是为了老百姓。所以,包拯之所以能够得到百姓爱戴,就是他随时随地都为百姓谋福而作努力。当然,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视民如子。
包拯的视民如子可以从他所言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曾说:“後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包氏子孙及千万百姓、官吏们,后世人且因此话而附笔者数不胜数。包拯视民如子,可以不畏权贵,可以出使他邦。
四、风云一看。
欧阳修曾说包拯是“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这就是说包拯不会给任何人什么颜面,如不给宰相面子,致使很多宰相在朝堂上下不了台面等。只要是有悖于朝纲,有愧于百姓就据理力争。
《宋史·艺文七》:“《包拯奏议》十卷。”将包拯的奏章等编辑起来。
《明史·何绍正传》:“池人为立祠,与宋包拯并祀。”说的是,人们为了纪念何绍正,而将之与包拯一并来祭祀,借着包拯的光。
《明史·林俊传》:“诏即以俊代邦问,俊引硃熹代唐仲友、包拯代宋祁事,力辞。”说的是林俊拿包拯弹劾宋祁的事,来己喻,坚持不受。
《明史·海瑞传》:“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史官在撰海瑞传时,将之喻为是明代“包拯”。
《明史·张淳传》:“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说的是张淳秉公办理,当时人将之与包拯媲美。
《清史稿·王掞传》:“掞就宫门阶石上裂纸,以唾濡墨,奏言:‘臣伏见宋仁宗为一代贤君,而晚年立储犹豫,其时名臣如范镇、包拯等……’”说王掞以包拯为例,向朝廷上书据理陈事。
《清史稿·江春霖传》:“效宋臣包拯七上弹章。”说江春霖以包拯为榜样,据理力争,坚持弹劾江西巡抚冯汝骙。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