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B >> bao >> 包拯 >> 正文

 

品北宋名臣之包拯

周恩来曾在外交上屡破挑衅人的诡计一样。

  庆历五年(1046)十二月,包拯返回。出使契丹任务圆满完成,他一回来,便上仁宗上告说:“河北边帅宜精选,而代州尤不可轻授。今朝廷委任郭承佑,恐必败事。乞早令召还,别用能者。沿边守将畏懦不胜任者,亦乞速赐移易。”(《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八》)包拯任劳任怨,还没休息,就马上陈言,这是在宋官中很难见到的。

  至此,包拯来到中央,不仅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出了极大的力,而且甘心接受使命,出色的完成任务,使大宋在外交上赢得了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是在宋外交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替民办事】

  庆历六年(1046),包拯擢升为京东转运使。宋初,转运使是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即是我们常听到的“漕”。这官实权高于府、州行政长官。而包拯则是主要负责京东诸路(即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清平军、宣化军等)的财赋,治所在宋州。其中后两军是景德三年(1006)增设的。

  庆历七年四月庚戌,包拯更擢升为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改陕西转运使。后又改任为河北转运使,直至进京“入三司户部副使”。这时,发生了一件事。秦陇斜谷在宋时专门生产造成用的木材,而当时相关部门却对当地百姓横征暴敛,而且秦陇相关的七个州为了提供造用的竹索,于是,便强行要求百姓去负责,致使有时候劳累百姓“恒数十万”,而包拯看见后,便如实上报,“奏罢之”。

  不久,契丹又聚兵边境,“边郡稍警”,朝廷就命包拯“往河北调发军食”。包拯据实说:“漳河一带土地肥沃,但老百姓却不加以利用,而‘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却拿来当牧马之用,当还给老百姓耕种。”朝廷听从了包拯的建议。

  此时,包拯还发现“解州盐法”给百姓带来负面影响,于是,他就亲自去治理经营,为百姓谋切身利益。

  皇佑元年三月“辛丑,命户部副使包拯往河北提举计置粮”(《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

  在三司户部副使任上,包拯体察民情,深入百姓中间,积极向朝廷禀告,使得百姓受益。这就是包拯之所以名扬天下,百姓父母官的一个有力历史依据,而包拯深入民间,且被小说家进行杜撰的,基本上是出自于这个时候的。

【谏官清正】

  皇祐二年(1050),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宋史·包拯传》中将包拯在这一时期归纳为“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从中可以看出,包拯充分利用职能,维护皇权,不怕得罪权臣,以求仁宗公平朝政,朝堂清明。在此间,包拯主要做了两件大事,分别是三劾外戚张尧佐,公审冷青冒充皇子案等。

  皇佑二年(1050)四月,发生一件震惊天下的事,那就是一个名叫冷青的人自称是皇子。此事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一》中有详细记载。当时,包拯根据诸多证据,并深入民间,进行体察暗访,终于审出这假冒皇子的诈骗案的真正事实。而这事恰恰是包拯名扬天下,受百官另眼相看的有力事件。

  在对仁宗谏言的时候,包拯不惜例举“唐魏郑公三疏”,希望让仁宗能够将之当成是借鉴。紧接着,包拯又上书天子应该的德行,“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光如此,包拯更是敢言去“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对于包拯的谏言,仁宗多数采用,这不止证明包拯做到了谏官该做的,也说明了仁宗重用包拯。

  包拯在谏官上还对国家人员的调配及使用上,公平评价并推荐。这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二》中有一例,可以证明。皇佑三年(1051)六月丁酉,包拯上言:“顷岁以来,凡有才名之士,必假险薄之名以中伤之,摈弃不用。欲望圣慈申命宰执,应臣僚中素有才行,先以非辜被谴,如杨纮、王鼎、王绰等,曾叙用未复职任者,并乞复与甄擢,或委之繁剧,必有成效。”果然,这杨纮、王鼎、王绰等人都是不一般的人物,并在后来为大宋建立了赫赫功绩。如王鼎,在史书中说他是:“不为变。”“鼎前在江东,坐苛察免,及复起,治奸赃愈急,所举劾,于贵势无所避,时盗贩茶盐者众,鼎一切杖遣之。监司屡以为言,鼎不为变。”

【晚年包拯】

  皇祐四年(1052年),包拯被任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这就是后人为什么称包拯为“包龙图”的原因了。

  包拯曾建议如边境无事时,可以将军队迁往内地休养生息,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趁着机会再次请求“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後期之忧”。包拯还表达说,如果边境一下子不能缩减的话,那么就“训练义勇,少给餱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包拯对宋仁宗时的“三冗”之一的“冗兵”的见解,但是这建议依旧没有得到批示。这事,反映出宋朝当权者的昏庸及目光短浅。

  后来,包拯被“徙知瀛州”。瀛洲,即在今河北河间附近。在瀛洲时,包拯看见各州都有挪用公款的习惯,于是,每年都累计亏损十多万,“积岁所负十余万”。包拯便上奏仁宗,“除之”。

  皇佑五年(1053),时年五十五岁的包拯正在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知瀛州,正为百姓谋福祉,不想传来噩耗,正当风华的儿子包繶暴病身亡。这对包拯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当时,包拯就只有包繶这一个儿子,至于后来侍婢所生的包綖,则是另话了。

  无比伤痛的包拯,请求朝廷将他调任至些闲职且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上。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在同年,将他调任至扬州,任知州,后又调任为庐州知州。等包拯处理好事后,又将他升任为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由于包拯举荐的官员做错事,而连累了包拯。包拯被贬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至和三年(1056)八月癸丑,包拯“为刑部郎中、知江宁府,江南东路转运使唐介为户部员外郎”,并于嘉佑元年(1056)十二月,“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当时,御史里行吴中请求朝廷能够召包拯、唐介回朝。不过,此事也没有多大风响,权因宰相文彦博的那番唐介理论。这事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六》中详细记载。

  在开封府的这一阶段中,包拯措施大开,是包拯之所以成为包青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是告状的不被直接允许入官署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包拯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品北宋名臣之包拯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