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B >> bao >> 包拯 >> 正文

 

包拯是如何成神的

孟盛

  善始善终

  一个体现儒家思想的

  完美主义者

  历史为什么选择包拯作为“清官”的代言人?机遇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与其所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

  包拯生长于北宋真宗,成于仁宗。宋朝一直没有出现一个强势时期,二帝奉行妥协外交,把国内的政治安定与经济发展放到首位,在社会各方面发展上取得了成功,因而出现了一个太平治世。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反映到政治上。北宋初年为稳定政权而形成的“祖宗之法”发展到此已经不能再适用,特别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时期,这种积弊尤为凸显,比如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改革的呼声日渐成为政治强音。

  “包拯生长于这样一个革新的朝代,他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政治抱负、治国策略等肯定会打下时代的烙印。”四川大学宋史研究专家刘福生教授告诉记者,这种政治改革的诉求首先体现在一种文化的复兴,如这一时期的“新儒学运动”,倡导改变唐末五代以来政权更迭,“君不君,臣不臣”,败坏伦理纲常的“衰俗”,名臣们在儒家传统思想中找到了革新朝廷风气的资源,重新阐述、解读的孔孟之道,充满了时代的气息。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让后世耳熟能详的儒家名臣,如包拯、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所以,在这个士大夫精神高度觉醒的年代,才孕育出包拯这样的性格特征与思想境界,同时正直如他、敢言如他、碰硬如他,也有了安身立命、施展抱负的可能性。

  这一时期,新兴的士大夫阶层渐渐成为政坛主流,他们倡导重视名节的风尚,包拯的青年时期受此影响,在求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自己立身行事的方式了。朱熹曾与弟子谈起包拯学生时代曾拒绝一富豪主动结识的行为,因怕以后自己做官“为他日累”。由此可见当时对个人修为的重视。包拯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壁上,大意是后世子孙做官的,有贪赃枉法的,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包家也不认有这样的子孙。修身齐家至此,堪称典范。

  既没有道德瑕疵而遭人诟病,也没有受到政治冲击惨淡收场,包拯的后世之名与他一生善始善终也有关系。“包拯的一生以儒家的评判标准来看是完美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宋史研究学者孔学认为,“对帝王忠心耿耿又敢于较真,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扎扎实实做了不少改革实事,敢于碰硬惩治权贵不法行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股正气。所以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对这样的人推崇备至。”

  然而,也是由于性格过于峭直,让包拯的一生分外孤独。欧阳修在欣赏他刚直的同时,也委婉地提出他“思虑不熟” 。他过于严肃较真,又不懂人情世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技巧,容易得罪别人,所以他基本没有私交。也许正是由于独来独往,让他没有陷入朋党之争,也不会拉帮结派,反而成全了他的独善其身。

  成全名节

  一种推心置腹的君臣关系

  在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面前,历代官场追求的都是“曲道”以避锋芒,而包拯入仕后体现的却是一种“直道谋身”的精神。事实上,只有至刚至烈的包拯遇上至柔至和的宋仁宗时,才会成全这种刚烈,“从某种意义上,是仁宗成就了包拯的后世之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宋史经济史研究学者马玉臣认为,没有仁宗的容人之心,也不会存在包拯的政绩与敢言。

  仁宗为什么能容下包拯?仁宗天性柔弱,自幼又被封建士大夫按照符合儒家理想的君主形象进行培养,故待人宽厚。

  皇帝“民主”,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也就出现了像包拯这样经常冲撞皇帝的个性官员。即使冒犯了仁宗,他也不会报复臣子无情打击,更不会像明清一些皇帝大开杀戒,顶多生生闷气,然后我行我素。试想包拯遇上一个稍微强势一点的君主,早被流放杀头了,哪里还有他施展的舞台,就更别谈后世美名了。

  君臣之间的互相理解成全了包拯的名节,也成就了仁宗的“容受直言”,同时成为后世所称道的一种君臣关系。

  与君主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奉献自己,包拯的忠诚让他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为官榜样。“统治者需要一个忠臣的卫士形象,而民众也需要一个为民做主的青天形象,这两者形象的统一,历史就选择了包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宋史文化史学者张明华向记者谈到,“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包公戏在明清时期走上了巅峰,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在一种高压政策下,官方呼唤这样的君臣之道,民间渴望这样一位正直清官。”

  戏曲演义

  一场沿袭千年的造神运动

  清正廉洁、忧国爱民、执法严明的政治家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然而,惟独包公之名独步天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包拯本身是个毋庸置疑的清官好官,但流传至今的许多人们熟悉的包公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后世的附会与演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代政治制度史在读博士郭九灵认为,“如今人们熟悉的包公的形象,已经与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相去甚远,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功能将包拯塑造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包拯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包拯是如何成神的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