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09-02-03 宋天圣元年(1023),恶名昭著的酷吏王逵,被降职任池州知州。他在池州时间虽短,但作恶却是骇人听闻的。
相传,王逵赴任将妾父陈氏带了来,任他“跑马为界”,将大片秋浦土地占为己有。王逵还授予他许多特权:可派捐纳税;可免交皇粮;可养家兵家将;私设公堂,刑讯农民。他很快成为池州第一大户,号称“陈半州”。而他为掩盖其压榨人民的罪行,装神弄鬼地声称:他家后山上有快古怪的岩石,形似金鸡,每天半夜子时,连叫三声便生下一个金蛋。
王逵升任江西转运使后,陈半州越发猖狂,肆虐乡里,作恶多端。直到至和二年(1055年),包拯“左迁丘部员外郎知池州”后,得知灵田陈半州系池州一霸,便乔扮成唱道情的游方艺人,到灵田私访。正巧陈府乐班里一个司鼓死了,要找一个司鼓,见包公去了,便将包公抓进府中充当司鼓。包公发现陈府不仅私设公堂,而且摆设堂皇,龙椅、龙柱、宫灯,府中礼仪也完全模仿皇宫。古时冒用帝王仪仗是图谋造反的标志,应定死罪。包公查明情况后,悄悄返回府衙,派判官钱绮翁带兵缉捕陈半州。陈耳目甚多,闻讯连夜向东流方向逃跑,逃至乌风铺被乡民桂孟眷抓住,移交州府。恶贯满盈的陈半州被包公用狗头铡处死,为民除了一害。事后,包拯亲自荐乡民桂孟春为池州参军。
此后,包公一连七次上书弹劾王逵,终于摘了他的乌纱帽。
四眼包公井
包公井,俗称“四眼井”,是池州城内著名的古迹。
相传,包公到池州上任那年,久旱成灾,城西的秋浦河,城西的清溪河,甚至南门外的天平湖都干涸了,城内水荒尤为严重,许多居民为争水而斗殴流血。包公为此心急如焚。一日,他无意中在府厅围墙外台阶下看到一小块泥地,湿津津地冒着细水珠儿,立即带领府衙破土掘井,果然得水。为了解决百姓用水之难和防止打水时发生纠纷,包公派了四个衙役轮流在井边维持秩序。岂料,四个衙役中竟有三个衙役坐守井边,卖水收银,敲榨勒索,弄得怨声载道。包公得知,十分气愤,罚这三个贪心的衙役各人在井边再打一口井,免费供水。这样四口井连成一个方形,俗称“四眼井”。奇怪的是这四眼井中,包公亲自掘的那口井,水始终比其余三口井要满一些,而且特别清,特别甜。包公命那位正直的衙役看守,免费供应百姓用水。后人为纪念清官包拯,称这组“四眼井”为“包公井”。
据说池州这口包公井水和合肥包公祠内的廉泉井水一样,普通人喝了没事,贪官喝了便立即头疼,终生不愈。
元朝兵马打进池州后,包公井被淤塞。直到英宗正统二年(1437)叶恩任池州太守时,才重新疏浚,并在井口砌石栏杆护井、立碑刻《包公井》赞曰:泉之清兮公之洁,泉之芳兮公之烈。井旁,还建有包公亭。如今,包公井甘泉如故,残碑尚存,只可惜井旁的包公亭已毁。
巧断浮江尸
包公知池州的腊月一天,发现江面上浮尸一具,奇怪的是尸体只是上下浮动,并不随流而下。包公命役差打捞起来,原来尸首被麻绳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还抓着一把带头皮的头发。包公命贵池知县审理此案。知县查明那扇石磨是祝圣寺庙产,当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当家师玄灵和尚,但得知玄灵老僧已投井身亡。知县以“凶犯谋财害命,江浮冤尸,畏罪自杀”为由,呈州府销案。
包公私访回来,见县官草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