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涛
在大名城内有一条街叫南顺城街。据住在该街上的老人说,在解放初期这里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型泰山行宫娘娘庙。庙院内有一座造型奇特、威严壮观的包公祠,坐南朝北(据说是取包公倒坐南衙之意),内塑有包公坐像,黑纱山眉,乌龙官袍,紫面长髯,相貌威严庄重。侧面墙壁上题写着包拯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1052年3月,“以知谏院包拯为龙图阁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的官衙就设在当时的大名府。
众所周知,包拯是中国古代颇有名望的官吏,在老百姓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被称为“包青天”,
那么,包拯在大名府所任的河北都转运使,是何官职呢?宋朝初年全国有数百个州府,难以由中央直接统管,宋王朝便创立了一种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路,执掌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等五种事务。997年(至道三年)宋太宗开始实行分路而治。当时,按天下土地形势,全国共分为15路,其中河北路治大名府,管辖今河北阜平县北大茂山、容城、霸县和天津市海河以南及山东、河南二省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此后一百多年中,路制多次变化,比如1073年(熙宁六年)宋王朝又把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其中河北东路治大名府。到北宋中后期形成较稳定的23路制区划,路名与范围与今天我国的省区名称和界限相近。
所谓都转运使一般是指兼管数路的长官。由此看来,包拯当时除管辖河北路外,还兼管他路。在任河北都转运使期间,包拯走遍辖区内的大大小小州、府、县,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听到了人民的呼声,体察到了人民的艰难。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包拯提出了河北地区必须实行休养生息的治本之策。为此包拯主要做了六件大事:一是免除“折变”。折变是宋朝政府将原征财物按值折合改征其他财物的措施。由于物价由官府核定,折变往往成为一些官吏增加官府收入、榨取人民血汗的手段。“因籍一路吏民积岁所负公钱十万余,悉除之”(《续资治通鉴》)。二是调粮济贫。包拯在河北遇到最大难题是军民缺粮,“河北军粮支用浩瀚,每月约支五十万石,一年约支七百万石。”(《包拯集·请支拨汴河粮纲往河北》)而当时不少州郡的粮草只能支付一两个月。“民已困矣,敌何御焉”因此,他奏请朝廷将供应开封的粮船直接发往河北,在充实军储的同时,救济饥民,稳定军心民心。三是开展自救。包拯鼓励农民垦荒造田,号召人们进行生产自救,并亲自指导农民种植水稻,提高了产量。四是整饬吏风。“治乱之原,在求贤取士得其人而已。”(《包拯集·论取士》)包拯奏请朝廷,撤掉那些“委实年老及谬懦不晓民政”的官员,奏举“资序合入之人充替”,使河北“疲困之民得其存恤”。五是取消“回易”。回易本指边境贸易中的利钱收益,后来凡盈利性经营活动均称回易。隋唐时官府往往从事回易活动。宋朝为补充军需不足,也允许军队从事回易,主要涉及茶叶贩卖、酒业经营、房屋出租、店铺开设等,而且还制定了免税的优惠政策。有的官吏便借机诛剥百姓。包拯上疏朝廷:“诸路尤被其苦,而河北之害尤甚”(《包拯集·请罢天下公用回易等》),力主革除此弊,利国利民。六是巩固边防。当时河北是国防重地。包拯就巩固邦本加强国防问题提出了许多积极可行的防御措施。
1052年7月,包拯调离大名。《续资治通鉴》记载:“居数月,徙为高阳路安抚使。”虽然在大名时间仅5个月,包拯不仅为朝廷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且包括大名在内的河北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恩惠。为了彰显其业绩,河北民众自发为之建祠塑像,以永享祭祀。直到解放初期,在大名城里仍有包拯祠,而且是在泰山行宫娘娘庙院内套建,成为大名一大奇观。究其缘由,概因包拯具有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一样的扶危济困、消灾解难、仁慈佑民之功德,因而大名人民把他奉为自己的庇护神,把包拯祠建在泰山行宫娘娘庙院内,共同护佑人民。
来源:邯郸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