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可以随便宰卖的。
于是,那个盗贼便来告那个杀牛的人。而包拯见那后来反告的盗贼,便大骂,并说:“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反而来告人家呢?”盗贼惊慌失措,只能招认了。这种心理战法,及至现在都还被广泛的为司法所用。
离奇的案件被离奇的审清,“智破牛舌案”一下子就被人们广为传开了,而包拯这个名字也被人们广为传颂。关于“智破牛舌案”,在《宋史》也是多次被提及的,尤为详细的是,出现在《宋史·包拯传》里。
在天长县任期满后,也就是康定元年(1040),包拯被任命为殿中丞,调至端州任知州。在端州的三年里,包拯以清廉、公正无私而出名。这样,在天长县的基础上,包拯才以数年的功夫并名享各州了。
《元史·许衡传》:“包拯刚严峭直,号为明察,然一小吏而能欺之”,这就讲的是包拯在地方任小官时,常常为当地的达官贵族欺负。而在端州,包拯所遇到的就分明的体现这句话了。
端州,即今广东肇庆。端州盛产一种名砚,即“端砚”。我想,这端州的“端”字或许就与这个砚有关。端砚是作为朝廷的贡品之一,虽然是特产,但由于贪官污吏的缘故,进贡的数量急剧上升,且贪官们进行暗中变卖等,所以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包拯一上任后,就有些达官贵人来送礼,并有意无意的威胁他。包拯却置之不理,所以“一小吏而能欺之”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包拯还下令,严禁超出国家标准,严禁达人搜刮民脂民膏。于是,在这里,包拯得罪了许多的大人,却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
包拯一贯如此,行的正坐的直。所以当包拯离任的时候,他都没有带走一方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在此,关于包拯的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说包拯三年任满后,有个人就偷偷了将一件端砚塞进包拯的家当中。等包拯的船到了羚羊峡的时候,忽然,大浪不止,几乎快要将船给淹没了。包拯以为是自己贪了污,受了贿,于是命人将行李进行查看一下。果然,发现了一件端砚。包拯愤愤地将端砚扔进江中。忽然,浪没了,江面变得非常的静。而那端砚后来神化成了一座小岛,即今日的肇庆市鼎湖区广利镇的砚洲。而那包裹端砚的黄布,则神化成了砚洲附近的那个黄布沙。
在端州的三年,包拯除“为政清廉,品德高尚”外,还有为端州人民谋福祉,这集中体现在两件事上。第一,就是治理水患。宋朝的西江,不像现在珠江的那个分支西江那么的安静。那个时候,西江就是一个魔,常常洪水肆虐,惹得百姓寝食难安。而端州世代与西江为伍,故然包拯一上任,就要面临着治理水患的目的。
包拯在端州水利问题上,首先将城西、城东与城墙连合一体,于是,西江水被隔在城南河道里了。于此同时,包拯还带领百姓开凿开渠,并将沥湖进行改造。而这沥湖就是今天我国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广东肇庆星湖风景区。其次,包拯还带领百姓在水利上进行加工,并将与农业进行联合,使得端州农业生产总值急剧上升,并受到上级官员的认可。
第二,就是兴建学府。包拯在任时,兴建了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星岩书院,而书院就在当时的宝月台。这宝月台即是今日的肇庆八景之一。而当时,包拯还为书院专门聘请了端州黄岗镇渡头村的梁燮。这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请的出的,他是咸平元年中的进士,至于他当书院掌教的时候,已有六十多岁了。
第三,就是储粮备荒。包拯未上任端州的时候,端州似乎没有储粮备荒的习惯。而包拯上任后,便兴建丰济仓,在今中衙巷与米仓巷之间。如今为了纪念包拯的这一事迹,端州人们专门将丰济仓所在地方叫做 “米仓巷”。包拯还为这丰济仓专门写了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洞彻内外】
庆历三年(1043),包拯从端州知州任满,“中丞王拱辰所荐”而被拜为“监察御史里行”,这是给资历比较浅的地方官升任中央时的一个虚官。次年,也就是庆历四年(1044),包拯被改任为监察御史,掌“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这是一个主掌全国财赋的官职。这也标志着包拯从地方上转至中央,负责于全国的财政赋税。
当时,有个人叫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而宋仁宗欲将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包拯与时任右司谏的张择行、唐介等据理力争,认为这张尧佐根本之所以能够出任,完全是因为张贵妃的缘故。由于包拯的开谏,大臣们纷纷尾随,于是,碍于面子,仁宗就撤了这个职,不给张尧佐了,这就是“包拯三谏宋仁宗”的第一谏。
庆历四年(1044)八月乙卯,仁宗问大臣:“如闻诸路转运案察、提点刑狱司发擿所部官吏细过,务为苛刻,可降敕约束之。”先是监察御史刘湜说:“转运使掎摭州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而包拯则紧接着继续说:“诸道转运使自兼案察及置判官以来,体量部下官吏,颇伤烦碎。欲乞于郊禋赦书内特行约束,凡官吏先被体量者,情非故犯,咸许自新。”仁宗皇帝听言,下令约束“诸路案察使”,这事记载于《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七》。包拯就官员之事,还说了几个建议,非常的受到重视。包拯请求仁宗重视“门下封驳之制”,以及废除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积极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这充分体现了包拯在任上体恤国情,充分解释他对于宋朝仁宗时“三大冗”的“冗官”的看法。
不光是此,在《宋史·包拯传》里,包拯还对北方的辽国做了充分的看法。他说:“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国家每年这么的贿赂契丹,这不是防御的最好办法,应当同步的操练兵马,时刻守卫边疆。
说到了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包拯出使契丹的事了。庆历五年(1045)八月,包拯被仁宗派往契丹,正式对契丹进行国事访问。在契丹的访问期间,契丹人屡屡刁难,不过包拯都迎刃而解了。其中一个故事,被记载在《宋史·包拯传》里。“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当时,雄州是大宋的一个边境重州,而涿州此时是契丹的一个边境重州。关于涿州,宋辽还未之打过一场战,那是在宋初时的事情了。那时,宋方是著名的大将曹彬领军的。
契丹典礼官对包拯信誓旦旦的说:“你们大宋在雄州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诱惑我国叛将到你们那里去刺探情报啊?”包拯将眼一转,笑笑地说:“那贵国的涿州城曾也开过便门,要刺探边疆情报,也不至于用这手段吧?”典礼官顿时哑口无言了。这是我国历史外交史中很典型的一个范例,就像新中国总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