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而包拯大开官门,允许告状的直接入官署,即当面告诉官老爷子。于是使得“前陈曲直,吏不敢欺“的局面呈现开了。据载,当时有诸多的地方官司人员,都亲自跑到开封府里,请求包拯来断案。于是,包拯的名气更为的广传了。
包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一次,他发现朝中大臣和当地望族私设园林,以致于占了河道,使“河塞不通”,当时正逢雨季,包拯便勒令将园林“悉毁去”。而有人却拿着这个为柄,持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说包拯强行拆迁。包拯秉公执法,拿出证据,上奏弹劾那个虚报弄假的人。而这事,更使得包拯有了声音,在老百姓心目中深根。
嘉佑三年(1058)六月庚戌,“以权知开封府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七》)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有一天,包拯奏道:“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问:“卿欲谁立?”包拯回答说:“臣为宗庙万世而问。陛下问我应该立谁,这是怀疑臣。我有七十(这里出现笔误,历史上包拯享年六十四岁,疑是表达六十岁),膝下还没有儿子(介于诸多人说包拯无子,且拿出此处为论证的证据,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并不是包拯没有儿子,而是他的儿子先于他死了),且不是谋求好处,想阿附于太子之意。”“臣为宗庙万世计耳,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行年七十,且无子,非邀后福者。”仁宗听了大喜道:“这事情我会好好考虑的。”于是,包拯又继续说道:“近年来,内臣‘禄秩、权任,优崇稍过’,希望陛下能够裁减内宫侍臣的人数以减损额外开支。”
包拯还说:“累年以来,制敕才下,未逾月而辄更,奏语方行,又随时而追改。民知命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欲乞今后臣僚上言利害,并请先下两制集议,如可经久,方许颁行,不可数有更易。”上言制度要谨慎下发,且不要随便更替,以免百姓失去对朝廷法度的信心。
紧接着,包拯又“陈教养宗室之法”,“请条责诸路监司及御史府自举属官,谏官、御史不避二府荐举者,听两制得至执政私第,事多施行”。希望能够使各路行政机关能够尽职为百姓谋福,且御史府可以举荐。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应允。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包拯是个忧国忧民的,极力维护皇权的一位忠臣。
当时有一个叫张方平的官,他官拜三司使,也就是最高财政长官,相对于现在就是财政部部长。但他因为越轨购买富人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书弹劾张,并使得张罢了官。但是偏偏是宋祁来接替张方平。由于宋祁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于是包拯继而的指责宋祁。宋祁被罢免。
嘉佑四年(1059)五月戊戌,朝廷诏书:“君臣同德,而过设禁防,非朕意也。旧制,臣僚不许诣执政,尝所荐举不得为御史,其悉除之。”而始用包拯参议,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而包拯在弹劾了张方平,又继而弹劾宋祁,紧接着就被升任为枢密直学士,于是,欧阳修便说道:“包拯是《左传》里说的那个‘牛蹊田而夺之牛’。给他们的惩罚够了,但包拯却不放过,这其实就是贪恋三司使这个财政肥缺嘛!”
于是,包拯就天天呆在了家里,回避如欧阳修这些的闲言闲语。包拯在三司使任上,便做了些具体措施,以保百姓福祉。他下令,凡各库的供品,以前都是各州摊派的,这对百姓的负担很重,现在都要变成与百姓公平交易。
仁宗时,公款挪用致使欠公家钱帛的官吏颇多,于是他们多被拘禁看管,他们一有机会就逃,没有办法只能扣押他们的妻子儿女。包拯上任后,将那些不是主谋的官吏妻子孩子们都放了。
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被升任为给事中,并礼部郎中,担任三司使。没几天,即四月庚辰,陈升被罢,“以包拯为枢密副使。出谏官唐介、赵抃、御史范师道、吕诲”(《宋史·仁宗本纪》)。
嘉佑七年(1062),包拯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坚持不受。不久,也就是嘉佑七年五月二十五(庚午),即公元1062年7月3日,包拯病逝于开封,加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享年六十四岁,归葬于老家合肥。
【传说揭秘】
关于包拯的传说,主要是归结于他的断案史。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三侠五义》中大量篇幅的“狸猫换太子”。那么史上真的有这事吗?我在《品北宋名臣之庞籍》中说过。不过,我还是说一下“狸猫换太子”的杜撰背后的历史情况。
“狸猫换太子”
真宗皇后去世后,时刘妃与李妃都有孕在身。这意味着谁先生下龙种,就谁为有望成为正宫。刘妃嫉妒之心已久,于是,在宫中总管郭槐的谋划下,使接生婆尤氏,趁李妃分娩血晕之际,用一剥了皮的狸猫换了李妃的皇子,并由刘妃暗派的宫女寇珠来处理皇子。寇珠心有余,于是,暗自将皇子交给了宦官陈林。而陈林则是将皇子装在一提盒子里送到南清宫,偷偷地养起来。而真宗则怪罪李妃产下孽畜,将其打入冷宫。不久,刘妃产下皇子,被册立为太子,而刘妃则是母以子贵的当上了皇后。不想,刘妃子在六年后夭折了。当刘妃得知李妃的孩子还在世的时候,于是就将之抚养。一日,太子来到冷宫,见到了生母。或许是母子天性吧,太子与李妃都不由自主地落下了泪来。刘后知道后,就严刑逼供于寇珠。寇珠为了保护皇子等一干人,于是毅然触阶而死。刘妃不可罢休,在真宗面前进谗言,致使旨意李妃死。太监余忠替李妃死,偷放了李妃,而太监秦凤则将李妃送至陈州,任务完成后,秦凤自焚而死。李妃无法生计,便以乞讨为生。后李妃遇到包拯陈州放粮。包拯得知后,假与李妃以母子关系,将李妃带至开封府。包拯借机在仁宗皇后寿诞之际,将李妃带进宫,并与时当了皇帝的儿子即仁宗认了,将真相告白。而此时身居太后的刘妃则是惊恐中而亡。
“狸猫换太子”历史原型
《宋史·仁宗本纪一》:“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初名受益,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