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九 龄 生 平 与 珠 江 文 化 张九龄,公元678年一一740年,享年63岁,字子寿,又名博物,广东韶州曲江人,故又称张曲江、曲江公,著《曲江集》。 他于唐高宗年代在粤北曲江县出生,自小受珠江文化哺育,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做官,而且都是在珠江水系地域(韶州、越州、新州)任州县官之职,使其更增受珠江文化的营养。 他7岁开始即以诗文之才,先后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等人的赏识,25岁乡试进士,受考官、著名初唐诗人沈缙诘脑奚停⒔嵛海嗷ヒ允停浅跸允胖肌R钅辏檬逗罄闯晌唷⒚苏潘担艨饺擞岩曛耍彩橇饺送哒场⑹持肌 他29岁,赴长安应吏部试中第,授秘书省校书郎,35岁任左拾遗4年,因封章直言而与宰相姚崇不协,以秩M为辞,去官返韶州休。在家居期间,他呈请开大庾岭路,获准,功成,撰《开凿大庾岭路序》纪其事,序云:“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Y,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渐绝其元。故以载则不容轨,以远则负之以背。而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而越人绵力薄财,夫负妻戴,劳亦久矣,不虞一朝而见恤者也!”张九龄办这件事和这篇序,充分体现了他具有海洋观念、通商观念和平民观念,而这,正就是珠江文化的海洋性、重商性、大众性等特质的体现。 他41岁时,被召入京,因修大庾岭之功,升左补阙,由此开始着力选拔人才,并连年改任要职,先后任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内供奉,先后S唐玄宗巡狩北都及东封泰山。不久,劝谏张悦数事未受采纳,张说果受罢相处分,他亦改任太常少卿,后离京,先后任洪州刺史、桂州刺史兼岭南道按察史。55岁返京任工部侍郎,翌年母卒,奔丧归里,辞官不准。这是他第二次辞官。这段时间,是他仕途的上升期,但他不居官自傲,不飞扬跋扈,而是忠于职守,升降泰然,刚阿正直,扶持后辈,并且激流勇退,淡化功名。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作为,既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珠江文化清雅性、正直性、洒脱性特质的体现。 他59岁,守中书令,任丞相。受李林甫与武惠妃交相潜构,仍坚持忠言直谏,不到两年时间,即做出了保护太子、阻李林甫拜相、早察安禄山有反心而上疏请诛等大事,但也由此受到李林甫排斥,被贬荆州长史。63岁时南归展墓,病逝于韶州故里。这段晚年时期,是他的顶峰期,他明知受看奸臣暗算,仍光明磊落做事,不搞阴谋诡计,正直刚阿做人,受贬不屈,坚贞不渝。如此光辉的晚节,正就是重圣洁、重气节的珠江文化精神的典型体现。 从张九龄的生平上看,有两个特点是一直保持着的:一是他长期做官,而又多次辞官;被贬官时处之泰然,在最红时也不骄横跋扈,甚至常有做官是“形役”的无奈之意;二是他的乡情特重,从出仕不久到最后日子,多次回故乡探视,并为故乡办了修凿大庾岭通道等功盖千秋之大事。前者可说是一直保持清高观念的体现,后者则是本根文化观念的牢固所致,这两种观念也正属于珠江文化的精神特质。 张九龄诗作所体现的珠江文化底蕴 在张九龄数十年的生涯中,还有一个始终保持着的特点,那就是写诗,从他现留下的写于25岁的《浈阳峡》诗(显然此前必有诗作,可惜未能留传),到他63岁辞世前写的《答王维》《照镜变白发联句》,无论是他升官、贬官、辞官、休养、游历,他都不停地写诗,可以说他的历史主要是写诗的历史,他的诗也就是他的历史和心理历程的写照,自然,也即是他的文化心理和观念意识的体现;又由于他自小受珠江文化哺育,走上仕途也多在珠江水域及其辐射地带为官,并且多次回乡而又一直保持着家乡观念,所以在他的诗作中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本有的珠江文化底蕴体现出来,从而使得他的诗,不仅是唐代岭南诗坛的代表,而且是古代珠江文化的诗圣,主要是他的诗作最早、最全r、最突出地体现了古代珠江文化的精神特质。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一段话:“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 文苑传]载徐坚之言,谓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张九龄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南粤先贤――古代珠江文化诗圣张九龄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