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敏之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有一专辑,题为“天涯共此时”,引喻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感情与相隔相念之情,我每看到所显示的题名,就有愀然心动之感。
此名句出自唐代开元名相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寥寥四十字,抒写了情人两地分离,对着秋宵明月,徘徊瞻顾,回环怅惘,不能自已,真是曲尽抒情之致,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是传诵不朽的诗篇。
张九龄既是一代名相、诗人,他出生于何地?他自认出生于岭南荒远之地,形容为“荒岭孤生”。荒远之地就是广东的曲江,可说是人杰地灵。张九龄7岁能文,20岁考取乡贡进士第一名,却受人诬告毁谤,以致武后诏令再试,仍然出类拔萃,升为秘书省校书郎。从此以后他任朝臣达25年,是促成“开元盛世”的功臣之一,并在任宰相时着意引荐人才参政。他历任朝臣期间,不避利害,直言上书,曾劝宰相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再劝宰辅张说应重视“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姚、张都不接纳,后来两人遭非议,证明张九龄之劝是正确的。王维曾献喻给张九龄说:“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可见贤声早著。他生长于边远地方,当唐玄宗任命他为宰相,在执政时期以“人本思想”推行政令,特别注意地方官吏对人民的重要性,上疏书于唐玄宗,指出“民庶,国家之本”,朝廷不重视地方官,常把犯了罪的县官贬到地方去任职,以致有才能的人皆不愿任地方官,因此他主张凡是没有担任过地方官的,“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侍郎、给、舍;都督、守、令虽远者,使无十年任外……”。
张九龄的政治主张,虽然针对封建统治的利弊而篡,但是他提的“人本思想,以体现为人民福祉而施政”,对后世、现实都有借鉴意义。
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贤相,守正不阿,当然会引起奸人忌恨,其中以李林甫勾结武惠妃想为儿子寿王争夺皇储而陷害、排斥张九龄最为突出,张九龄觉察到受谗、受敌的处境,曾借《咏燕》诗以示意:“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泽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后来唐玄宗被奸臣包围,终于排斥张九龄为荆州长史。他以忠直而被谗,颇为不平,但文集中就有“每读韩非《孤愤》,泣涕沾襟”的抒写。他在荆州三年,据《唐诗纪事》记载,认为他在这时期的诗创作最盛、最好。他的诗发自胸臆,情真意切,诗僧皎然评为“诗流居上游”,王维敬为哲人、典范。《新唐书·本传》对张九龄的一生作了精辟的评述,在政治上是以苍生为谋的有胆识、有才华的政治家,常以“致君尧舜,齐衡管乐”自许,数十年刚直不阿,敢于向奸邪斗争,不屈服于邪恶势力,赢得千秋贤相的定评,他的诗创清淡一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韦应物、储光羲都在诗歌创作中受张九龄的影响而“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参见《唐音癸签》卷九)。
张九龄被贬荆州,已是垂暮之年,于开元28年请假南归曲江扫墓,五月因病于曲江私邸逝世。
张九龄在青史上为岭南树立一代贤声,也开一代诗风,可是长期以来不论在他的曲江家乡、在广东祖籍之地,并不见有先贤纪念馆。多年前我游曲江,看不到有关张九龄的史迹,只有到一间破旧的张氏旧祠,空无文物,当时感到十分难过,以《过张九龄旧祠》一诗聊抒心中之感:“鸿飞何慕事苍凉,千古高才记曲江。日暮薰风吹武水,可堪惆怅办祠堂。”
如此哲人之邦寂寂无闻,真是印证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了,怎不令人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