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茨宣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唐朝“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九龄是一代文宗张说的后继者,执掌文坛于开元中后期。一生重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和提拔文人,形成盛唐诗的骨干队伍。自己更热衷诗人唱和,推动盛唐诗歌的发展。他也是感怀山水诗的首创者,他用“熟参”和“妙悟”创作《感遇》诗,是推动盛唐诗发展的关键人物。
1.
任职桂州效法虞舜亲民
虞帝是华夏文明始祖之一。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相传虞舜帝南巡时曾游过桂林城北的一座孤峰。此峰后称虞山。两千多年前,秦人已在虞山下建虞帝庙以为纪念。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夏,张九龄以洪州都督转任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上任后曾临虞山谒舜庙,撰有《祭舜庙文》:“维某月朔日,中散大夫使持节都督桂州诸军事守桂州刺史兼当管经略使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佩紫金鱼袋上柱国曲江县开国男张某,敢昭告于大舜之灵:惟神以大孝而崇德,以大圣而奋庸,以至公而有天下,以至均而一海内,故不以荒服之外,不以黄屋之尊,巡守而来,殂落于此。倦勤之造,永结於黎庶;惠怀之尊,长存於寿宫;载祀虽遐,威灵如在。今圣朝绍兴至道,愍兹远人,爰遣使臣,按理边俗,惟神幽鉴,愿表微诚:若私僻为谋,公忠有替,明鉴是殛,俾无远图;如悉心在公,惟力是视,当福而不福,为善者惧矣。今至止之日,辄诣陈诚,伏惟神道聪明,亮斯钦畏,愿俯垂冥,俾输力明时。尚飨。”(《全唐文》第03部·卷二百九十三)
读此《祭文》,张九龄推崇尧舜之道,效法“明德”的舜帝,为民造福的决心昭然若揭。据史载,他到任后真如《祭文》云:“悉心在公,惟力是视”:整顿吏治,“黜免贪官,引申正人” (徐浩撰文献张公《神道碑》);亲理刑狱诉讼,明察善断,“明吏事,面决是非,口成案牍,狱无轻重,咸得其平”,桂州很快“泽被膏雨,令行祥风”。此外,他还常以“岭南按察选补使”的身份“自揽辔登涂下车,按察五岭,德化而风羡”,影响及于整个岭南,百姓有口皆碑。唐玄宗对张九龄的表现评价甚高,在《转授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制》中,谓其“雅有才干,兼达政理,文孝著于四科,忠信弘于十室。”
张九龄在桂州是勤勤恳恳的,在此期间所作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则流露出自己尽忠职守,勤于政事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不辞劳苦,甘愿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展力惭浅效,街恩感深慈。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吕梁有出人,乃觉非虚词。”(《全唐诗:卷47-37》)
广西的山水景观、桂州的风物人情,给这位诗人兼父母官留下的印象更是不可磨灭的。他留下了不少诗篇来记述自己的激情,其中尤以在顺漓江南行视察时所写的《巡按自漓水南行》传诵最广。诗云:“理棹虽云远,饮冰宁有惜。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纷吾谬执简,行郡将移檄。即事聊独欢,素怀岂兼适。悠悠咏靡监,庶以穷日夕。”(《全唐诗:卷47-38》)
全诗用白描手法记叙了桂林山水的奇秀、物候的特异,平淡中见清丽,让人对桂林山水充满了想象,十分耐人吟哦。应该说,这首诗是古代诗人最早写漓江风光的诗,在漓江诗歌中算得上十分珍贵。
张九龄原本是朝廷里正五品的中书舍人,出任桂州,是贬谪下放。但从留下的赴桂诗作看,却极少悲情哀怨。他是岭南人,进入湘江便是踏上了归途。其诗歌《使还湘水》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归舟宛何处,正值楚江平。夕逗烟村宿,朝缘浦树行。于役已弥岁,言旋今惬情。乡郊尚千里,流目夏云生。”(《全唐诗:卷48-50》)从湖南乘船逆湘江入桂,夕阳西斜落日余晖,两岸巍峨的青山夺人眼目,江中碧绿的流水撞击船头,张九龄回到熟悉的南方,心绪格外愉悦潇洒,就像飞鸟回到了窝巢,一首《自湘水南行》录下了久违的归情:“落日催行舫,逶迤州渚间。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中流澹容与,唯爱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