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韶关市曲江园的张九龄石雕像。张九龄(张曲江)被唐玄宗誉为“曲江风度”。
|
位于韶关市郊外保存至今的张九龄墓。 | 位于韶关市郊外保存至今的张九龄墓。 中评社记者综合报道/细数广东土生土长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等美誉的张九龄是不能不提的一个。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出生寒门庶族,少聪敏,七岁知属文。十三岁时,广州刺史王方庆见其文,大为赞叹:“此子必能致远!”武后神功元年,乡试名列前茅,长安二年,擢进土。
长安三年,张说坐忤旨流配岭南,寻九龄非常器重,誉之为“后出词人之冠”。中宗神龙三年,九龄年三十,中“材堪经邦科”,擢秘书省校书省郎。睿宗太极元年八有,玄宗即位,九龄以道侔伊吕科对策高第,迁左拾遗。十年之间,九龄连登三第,立志“致君尧舜,齐衡管乐”。他任左补阙期间,吏部试选人及应举者,每令他同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次,都详正公允。时姚崇为相,九龄不避厉害,上书劝其“远诌躁,进纯厚”,又上封事,指陈地方吏治弊端,由此招致姚崇不满。开元四年,九龄以病告归。
张九龄返曲江奉养母亲,以孝友着称乡里。他见当地交通阻塞,便献状朝廷,请求开凿大庾岭。是年冬,九龄不畏艰险,亲自指挥,开成了大庾岭路,对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开元六年春,奉诏还京。八年,迁司勋员外郎。
开元十年,张说为宰相,与九龄叙为本家,擢九龄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扛县男。十三年,玄宗东封泰山,张说趁封禅之机多给亲信加官进爵。九龄力谏,张说不听,后果遭非议。次年,张说被劾罢相。此时,九龄已改变任太常少卿,奉命祭南岳、南海。北返后,亦因与张说关系密切,出为冀州刺史。九龄上表请换江南一州,以便奉养老母,玄宗优制许之。开元十五年,授洪州都督。十八年,转桂州都督,兼岭南按案使。他在任上黜免贪官,提拔贤士,亲理刑狱诉讼,明察善断,使洪、桂二州“泽被膏雨,令行祥风”。
开元十九年春,玄宗召拜九岭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后又擢为尚书工部侍郎兼知制诰。九龄随从玄宗北巡,撰写赦书等,对御为文,无须起草。玄宗赞为“儒学之士”、“王佐之才”。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丁母丧归乡里。玄宗遣使至韶州,令其复职。同年十二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就任中书令。
张九龄为相贤明正直,敢于谏诤。玄宗庆寿,群臣大献珍宝异物,九龄却上“事监”十章,论前古兴亡之道,劝戒玄宗,被称誉为《千秋金鉴录》。他认为君王治国,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注重农桑,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此,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安禄山征讨奚、契丹失败,九龄察觉他存狼子野心,奏请玄宗按军令诛之,以绝后患,玄宗不予采纳。他主张举贤任能,量才授职,反对徇情授官,以名器假人,先后谏阻玄宗任命张守硅为侍中、牛仙客为尚书和李林甫为相,玄宗亦未听从。武惠妃欲以其子寿王瑁为皇储,遣人示意九龄为援,被九龄斥退,面奏玄宗,使太子地位未生变故。口密腹剑的李林甫与惠妃勾结,屡向玄宗怠于进谗诋毁九龄。此时玄宗怠于政事,溺于淫乐,不辨邪正。开元二十四年,九龄被罢相,次年,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林甫把持朝政。张九龄的罢相被贬,是她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挫折,也是唐代治乱的分水岭。后来,唐宪宗与臣下议论前朝治得失时,大臣崔群说:“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固已分矣。”
张九龄被贬荆州后,忧愤交集。“每读韩非《孤愤》,泣涕沾襟”。开元二十八年春,他告假南归。五月,逝世于曲江私第,年六十三。
◆张九龄生平贡献
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遗风惠及后世。相比于姚崇的通达时变和宋璟的刑赏无私,张九龄更是一个老成务实,勤于政事的宰相。今日广东人的务实想必和张九龄为政的作风不无关系。张九龄之所以得到众多官僚、文士的好评,除了他的功业文章冠盖一代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执政期间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张九龄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他居安思危并能事先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等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终因奸臣迫害,罢相回乡,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可见,如果张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
有学者认为,张九龄的政治成就与他“以生人(民)为身,社稷自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分不开。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后奉命执行。大庾岭新路又称梅岭驿道,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它的开凿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为扩大和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经贸文化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相形之下,它的作者张九龄却往往为世人所淡忘。在唐代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是一代文宗。《唐诗三百首》前4首皆张九龄《感遇》组诗(另一版本《唐诗三百首》前两首是张九龄《感遇》组诗)。至于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驯养信鸽之人,恐怕就更鲜为人知了。 ◆张九龄在广州 张九龄的政治活动场所主要在陕西、江西、广西、湖北等地。纵观他的一生,还不到一半的时间是在广东度过的,其中包括多次生活、工作在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
张九龄的父亲张弘愈,曾经担任新州索卢县丞。索卢县位于今天的广东新兴县南部,离广州不远。清乾隆《始兴县志》有“(弘愈)尝侨寓南海,生九龄”的记载。张九龄自小聪明敏捷,七岁知文。《旧唐书•本传》称:“年十三,以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可知广州很可能是张九龄出生地点,其幼年也可能在广州生活过。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张九龄再次来到广州。其时,他步入政坛已有12个春秋。起初在秘书省任校书郎,后拜左拾遗。他尽职尽守,讽谏朝政。上书丞相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惜“封章直言,不协时宰”(徐浩《张九龄神道碑》)。由于与姚崇不合,加上不幸染病,只好于开元四年(716)拂袖告归,回乡供奉母亲。张九龄居家,与曲江县尉王履震来往密切,结成知己,时有诗酒唱酬。开元五年,两人联袂来到广州,张九龄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明发临前渚,潮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桴自有适,非欲破长风。”从诗中可知:黎明时分,张与好友眺望远方,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开元十四年(726)六月,任太常少卿的张九龄奉命祭祀南岳及南海。广州的南海神庙,建于隋朝,名气甚大。岭南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云:“(南海)神自唐开元时,祭典始盛。”可知祭祀南海神盛典,实自张九龄始。
开元十九年(731)七月,朝廷委任张九龄为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摄御史中丞。张九龄既任此职,便有巡察岭南地区的职责。有一次,他出使广州,其《使至广州》诗云:“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锪回。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张九龄先回忆开元五年那次来广州,因心情沉闷忧郁,以致看到广州的一切事物都不顺眼,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料想不到如今坐着驷马高车重来。他用西汉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刘邦归汉,佗送贾橐的典故,指明自己的使命与陆贾完全不同。虽然往事已越千年,但筑有越王台的广州,山川依然长存。 ◆张九龄与梅关古道
张九龄走出岭南后,依然心系家乡,挂念家乡的父老。姚崇为相时,他因指陈吏治弊端而招致不满,便辞官回乡奉母。后任冀州刺史时,又因张说罢相事件的牵连,上表请换南方州郡任职。
岭南地区由于五岭的阻隔,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被很多北人鄙称为“蛮夷之地”。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允许。开凿工程十分艰巨,荆棘丛生,山石嶙峋,留下了很多传说。据说在打通最后关口时,有一巨石当道,白天凿夜里合,久久难成。当时张九龄夫人身怀六甲,夜里便以身躯阻挡巨石合拢,终于凿通。迄今当地仍有张夫人庙,纪念这位贤相夫人。凿通之道便是至今还坐落在南雄市区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的梅关驿道。
1000多年来,梅关驿道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驿道。从此,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流频繁,加快了岭南的开发,无数骚人墨客也在此留下足迹。韶关更因地利,成为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枢纽,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韶关挖掘出一批反映梅关古道悠久历史的古石碑,最完整的是题为“流芳万载”的《重修岭路记》碑。记录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凿大庚岭以来,梅关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饭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的繁华景象。经考证,该碑建于中唐(约公元900年),是当时的县府官员为纪念张九龄开凿古道而修的。
长8000米的梅关古道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高高矗立的关口,默默地诉说着张九龄这位盛世名相对岭南家乡的殷殷情怀。
◆民间传说:张九龄舍妻开梅关 大余(庾)岭中段的梅山,有一隘口,名叫梅关。梅关石壁陡立,鸟不立足,蛇不盘缠;有时飞来片云雾,关内阴阴森森,两旁的山壁都好象要合拢起来。 相传,梅关是张九龄奉旨开凿的。这里有一段传说哩。
古时候,梅山出了个妖精,镇守这方山脉,怪事多极了,破土土复生,砸石石愈合。多少年来,人们不敢在山上采石,不敢在山上修路。南北过客,只好弯一段很远的路。
一天,从岭南来了位进京赴考的书生,听说了这件怪事,当下便对梅山乡人说,他日若做了官,一定回梅山修路开关,降妖伏魔。
这位书生,就是后来当了唐朝宰相的张九龄。果然,当官勿忘先前的诺言,他把开路之事呈报朝庭,皇上即拨钱粮,令张九龄招兵买马,开凿梅关。
张宰相回梅山来了,乡里众老好高兴啊。可谁能料想,开关竟然这样难。
九九八十一天,梅关凿通了。第二天呢,梅关却闭合如初,凿迹斧痕都无留下。张九龄请教梅山父老,原来是妖精作怪哩!张九龄哪肯服气?下令再凿。九九八十一天,梅关龄躲在关口察看。月亮将要落土的时候,突然天外飘来一朵乌云,轻轻地在梅关上空盘旋。天亮以后,啊,梅关又合拢起来了。
梅关开凿不成,张九龄病倒了。
张九龄的病,急坏了夫人李氏。她请来地方名医,朝拜各方神明,但是病情仍未好转。这时,人心浮动,到处风言风语,说张宰相触犯了妖精,危在旦夕;说开关不成乾脆散伙,莫中了邪气。张九龄听了,心里非常难过。一天,他精神稍好,就拄拐上梅山。行至关石口石壁下,顿觉凉风扑怀,使人昏昏欲睡。他正想打,又觉有人站在面前。原来是一位老者,白发长须,面容慈祥,正对他微微地笑。张九龄忙拱身请安,那老者也不说话,只将一张白纸片轻轻一抛,就隐身不见了。张九龄不胜惊讶,转手抓住飘荡着的纸片,一看,奇了,上面写着:
天皇皇,地皇皇,
天子舍得出钱粮。
天苍苍,地苍苍,
何人舍得绝妻房?
晚上,梦中,张九龄又见到了这位老者。老者问:“天语都记清了么?”张九龄答:“记清楚了。”老者道:“记清楚了就好。就看舍不舍得娇妻了。”张九龄不解,问:“此话怎讲?”老者却笑而不语。张九龄再三请教,老者才告诉他,梅关凿通以后,当晚会有乌云飘来,乌云一来,必得对天点燃大火,焚烧梅关石壁梅关才不会闭合,只要火焰冲散乌云,梅关才能安然无恙。如果上法无效,那么,只有请李氏夫人跳入火中祭关,梅关才可永固万年。
张九龄在梦中听完老者的吩咐,忽被一阵哭声惊醒。夫人李氏正在枕上哭得死去活来呢。原来,李氏夫人刚才也梦见了这位老者,而且听到了他们之间的谈话。这时张九龄才明白那纸片上四句话的含意了。他泪晶晶地望着妻子,说什么也舍不得啊。夫人说:“……官人,放心吧,我……不祭关,梅关何日凿通?”说着,两人相抱而哭。
九九八十一天,梅关第三次凿通了。
这天夜晚,张九龄遵照老者的话,梅关架满柴草,严阵以待。明月当空,风止树静,起先并无异变,谁知四更刚过,忽然,梅关一阵颤抖,寒气丝丝逼人。转眼间,一朵乌云悄然远来,降落梅关。妖精已经来了。张九龄大喝一声,即令点火。埋伏的人群高举火把,冲进梅关。关内立刻大火熊熊,烈焰腾空,梅关两边的石壁烧得滋滋作响。可是,不到半个时辰,乌云却越来越浓,翻滚旋转铺天盖地而来。这时,大火变得暗淡无光。梅关在挪动,山壁在挣扎,眼看梅关就要闭合了。说时迟那时快,梅关忽然出现李氏夫人,大喊一声,跳下火堆。说也奇怪,火堆立刻窜起一阵耀眼的火焰,化为一股狂风,狂风呼啸,追逐乌云……
从此,梅关就没有闭合,成了赣粤两省之间的孔道。
后人为了记念张九龄和李氏,在梅关南坡建了一座祠,叫“张公祠”;在山脚下建了一座庙,叫“夫人庙”。
直到如今,梅关一出现乌云,风也来了,而且,风儿穿过梅关发出一种凄厉的声音。据说,那是李氏夫人在呼唤张九龄,她还在追逐妖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