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刘 逸 生 的 评 论 说 起 在1986年10月出版的张九龄的《曲江集》(刘斯翰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有一篇由著名古诗研究学者刘逸生先生写的代序:《张九龄对唐代诗歌的贡献》(下称“刘序”),是一篇有开创意义的好文章。虽然同年《学术研究》曾经发表这篇文章,但未引起应有重视,可以说至今被忽视近20年之久!我认为这篇文章,除了在当时具有填补对张九龄这位“岭南第一诗人”研究的空白意义之外,起码尚具有两点开创性的启示:一是首开了从唐代、以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看张九龄、以至岭南诗歌创作作用之先河;二是最早注意到张九龄与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下同)的关系。这两点启示,对于我们现在继续研究张九龄和珠江文化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在迄今所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或诗歌史中,是很少言及张九龄在唐代诗歌发展上的地位和贡献的。刘序引证了古代诗话的有关论述并作出填补这个历史空白的论断:“张九龄诗歌的影响大大越出了广东”,“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依据是:1、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按:即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⑼醪洹⒗铖⒚显魄洌咀影褐叛哦右云钦咭病薄2、高栋《唐诗品汇》云:“张曲江《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VV乎盛唐矣”。3、王士祯《古诗选凡例》云:“唐五言古诗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之风骨,变梁陈之排优,陈伯玉(即陈子昂)之力最大,曲江公(即张九龄)继之,太白(即李白)又继之”。仅从这些古人论述,即可见张九龄在唐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具有开清淡诗派、启盛唐诗风、并具有与陈子昂、李白并列的影响和地位。 刘序还进一步提出:“陈子昂提出的诗歌理论,是通过张九龄这座‘桥拧杆俚酱锸⑻剖摹!闭啪帕湔狻扒拧弊饔茫谟谒运氖骱驼蔚匚焕从跋煲淮璧姆⒄埂S捎谔拼且允橙∈浚啪帕浯犹瓶跄昕迹鸵宰蟛广诘纳矸葜鞒掷舨靠佳∪瞬牛敝量24年罢知政事,不论做什么官,都注重选拔人才,达20年之久,而且选人公允,扶持真正良才,造成人才辈出的盛况,从而更增其政治声望;再加之他平易近人,常与诗人唱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也就以自己的人品和诗品,开一代诗风。《旧唐书. 文苑传》《新唐书. 文苑传》均记有孟浩然、王维、崔颢、李泌等诗人受张九龄知遇之轶事,也反映出张九龄在政坛和诗坛的榜样作用和领袖地位。正因为如此,他虽未有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但却是使陈子昂的理论转化诗人的实践、将一派诗风推向一代诗氲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刘序开创性地以岭南文化的视野去研究张九龄,别开生面的提出:张九龄诗作毫无“六朝金粉”气,“是地方风习和本人性格在起着双重作用,无形中走上同陈子昂一致的道路”。所以,“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巴蜀有陈子昂,岭南有张九龄,一齐发起了对轻艳淫靡的诗风的攻击,而两人都以《感遇》为题,则更似‘桴鼓相应’。”这些看法,完全可以说是以文化学眼光研究张九龄之发端,也是以珠江文化与岭南作家相互关系研究之缘起之一。正因为如此,刘序对张九龄的评价更新颖、更提高了,并且将岭南文化和岭南诗坛的地位突现出来了。刘序开篇即讲到广东文化开发较晚,中原文化南下较迟,诗歌影响也较晚,到唐代才产生“岭南诗人之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张九龄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南粤先贤――古代珠江文化诗圣张九龄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