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飞还。”(《全唐诗:卷48-52》)
和一些伤感的谪桂诗比较,张九龄在广西留下的诗作充满了亮色。
2.
引领唐诗走进灿烂辉煌
张九龄是唐韶州(今韶关)曲江人,从小聪敏,7岁能诗文,13岁被广州刺史王方庆盛赞为“神童”、“必能致远”,参加科考又受主考官沈铨期激赏,一举高第;次年,被当时流放岭南的“一代词宗”张说预言必“后出词人之冠”。若干年后,张九龄果然继张说后成为文坛领袖。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与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功业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歌的两条主要轨迹。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
张九龄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和张说一样,身兼执宰大臣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张九龄,诗作具汉魏风骨。他的诗风清淡含蓄,多托物寄意,婉而多讽,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浮靡虚饰的宫廷诗风起了重要作用,为盛唐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开了风气之先,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唐诗三百首》的开篇第一首,选的就是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以兰桂自喻,表现了诗人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和淡泊洒脱的胸襟。而他的《望月怀远》情韵最为隽永,更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名作,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澄澈柔美的夜景,婉约悠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了。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张九龄离开长安以后想念玄宗而作,全诗托言男女情事表现对君臣遇合希冀,是五律中的《离骚》,故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唱。
张九龄35岁时,唐玄宗常对左右说:“九龄文章,自有唐各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帅也。”杜甫则认为张九龄作品给他的感觉是:“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张九龄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3.
辅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
张九龄是唐朝开元贤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德才兼备,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一生三度入朝,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
张九龄是一位审时度势、有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入仕不久即升左拾遗。这是在朝中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的副处级官位,品低权重。开元三年,他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从解决地方官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