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驯养信鸽之人,恐怕就更鲜为人知了。
张九龄因为长期生活在外,在故乡的痕迹本来就不多,如今遗迹更是所剩无几。在走访张九龄故里的几天中,我们看到,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已经有意识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遗迹,并试图把张九龄文化和山区丰厚的生态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致力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但是限于山区的经济现状,大手笔开发张九龄文化资源遭遇瓶颈。历史文化资源是无价之宝,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停留在保护阶段的历史遗迹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也只有这样,张九龄的风度和英名才不会为世人所淡忘,其文化遗产才会真正福泽后人。
书记观点
韶关市委书记覃卫东。
韶关市委书记覃卫东:三五年内打响九龄品牌
在历史上,韶关本土出了两个大名人,一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一是宋代名臣余靖。去年,江泽民同志来韶关视察,在参观韶关博物馆时就指出,历史上张九龄是个名相,是个大才子,并当场吟诵了张九龄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回顾张九龄的历史成就,我觉得对韶关今天的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300多年前,张九龄提出和主持开通了梅岭古驿道,对岭南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连接作用,这说明路通财通,山区要发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因此我们下决心要加速韶赣铁路、韶赣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快速客运干线及市通县一级公路的建设,这些交通干线早日开通,同样会对当今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九龄为官公道正派、为人正直有德历代传诵,被誉为“曲江风度”,这是韶关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教育官员做人要讲德、为官要有德,要为民办事,这样才会被百姓拥护。山区发展过程中,张九龄勇于开拓、战胜困难的精神特别值得发掘,因此我们提出“韶关能做到,韶关能做好”来激励山区人民在各项建设中不怕困难、敢于胜利。
韶关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中,韶关就要紧紧围绕张九龄等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具有粤北特色的文化。
打响张九龄文化品牌,是韶关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点,韶关将在三五年内,使张九龄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一个大的突破,在韶关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我们要组织专门班子对张九龄文化的特色、内涵、开发进行研究规划;对韶关各县(市、区)境内的张九龄遗址加以保护;对“风度路”等现有纪念场地,要充分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将重建风度楼来纪念这位本土名相,张九龄家族墓地将作为文化景区开发,韶关还将新开发九龄文化广场、九龄雕塑等一些纪念点。今年下半年,韶关新建的一座五星级宾馆也将以“风度”冠名。
后代感言
张九龄第41代孙张朝焱:开发故里后裔责无旁贷
张九龄在始兴县隘子镇的祠堂最近一次大规模翻修是4年前,是现居东莞的一个后代捐资翻新的。修缮完毕后,这位东莞的后人每年都会回来一次拜祭祖先,修葺祠堂。我在始兴县旅游局工作,据我了解到的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也在对祠堂和故居进行规划筹建,张九龄祠堂和故居的保护和翻修都将纳入隘子镇整体旅游开发项目之中。
但资金无法迅速到位,是我们山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如果能把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