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盼望这一天,已经有很多年了!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曾为北宋朝散大夫,知开封府,在靖康之难后,被迫在金人治下出仕,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经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但是,辛赞无法忘记故国,常常带着小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要他记住这国仇家恨,一有机会就要“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大约在辛弃疾15岁及18岁时,由于学业优秀,他曾被地方官员推荐去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辛赞都嘱咐他注意地理形势,为将来收复江山作好准备。不久,辛赞就去世了,辛弃疾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更加坚定、更加迫切了。
农民出身的耿京见辛弃疾身材高大,“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又文采出众,思虑缜密,反应灵敏,很是欣赏,立刻任命他为“掌书记”,负责军队的书檄文件。
辛弃疾在“掌书记”职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并时常和耿京等首领一起商讨战事,四下发展壮大队伍。济南附近有一个义端和尚,也聚集了1000余人的军队。辛弃疾以前与义端和尚相识,两人谈论起兵法,义端也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地商议抗金大事。辛弃疾认为义端和尚忠诚可靠,可以拉拢过来。经过辛弃疾动员,义端和尚果然也来投奔耿京;但义端来了没几天,就偷了军队大印,逃之夭夭。
“辛弃疾,”耿京大怒,暴跳如雷:“这混帐秃驴是你介绍来的,出了如此大错,当以军法论处!来人,把辛弃疾拖出去,砍了!”
“把我砍了也无济于事,”辛弃疾心里虽然震惊、愤怒,却异常冷静:“大哥,请你给我三天期限:如果三天里,我不能捉住义端、收回大印,再杀我也不迟。”
耿京同意了。
辛弃疾琢磨:义端既然窃印出逃,必定是想投降金人,以兜售军事信息。于是,他跨上骏马,向着金营连夜挥鞭,并一路上细心向人打听义端的行踪。终于,他在一个偏僻山道上,瞥见了惊慌逃窜的义端。
义端心虚地一回头,猛然看见辛弃疾,顿时魂飞魄散,从马背滚落,跪倒在地。
辛弃疾拔剑出鞘,缓缓上前,冷冷地问:“义端,是你偷了军队大印吗?”
“是,是,是……”义端拚命地点头,身躯缩成一团,牙齿格格地打战,结结巴巴地哀求:“辛兄,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求您老,不要杀我啊……”
辛弃疾冷笑一声,手起剑落,义端的头颅就从身体上掉了下来。血如泉喷,喷了辛弃疾一脸一身。
辛弃疾携带军印和义端头颅,昂然回营。众人轰动,耿京对他更加看重了。
这一年十一月,宋军在虞允文的机智指挥下,在采石矶击败了渡江南侵的金兵主力,完颜亮也被不满的部下杀死。金兵一片混乱,纷纷溃退。“采石大捷”的消息传到山东,耿京的军队里一片欢腾。辛弃疾更是豪情满怀、雄心万丈,建议耿京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及时“决策南向”,即派人与南宋朝廷联系。如能南北呼应,则收复中原的大业可成;即便战局不利,亦可把军队拉到南方去,以免孤军作战,被金人围剿消灭。
耿京听得大喜,督促他起草章表,并派他南下联络南宋朝廷。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一月十八日,辛弃疾带领数人,风尘仆仆地渡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