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路上的辛弃疾塑像。陈飞摄
图为雕塑家钱海源创作的辛弃疾塑像。
前言
公元963年,长沙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归于宋朝统一的版图之内。
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夫专横局面的再现,曾规定州郡长官必须由文官担任,从此,州县行政长官不再称太守、刺史等,而改称知州(县)。于是,原来的潭州刺史便改称为潭州知州。
宋其实也是个瑰丽的时代,这个时代,英雄辈出。但由于北方金国的觊觎,宋的英雄们注定大多是些悲剧英雄。
当过潭州知州、在长沙创建了威震四方的飞虎军的著名词人辛弃疾就是一个代表。
1179年秋,长沙,阴雨连绵。但是,长沙城内的老百姓们,却纷纷揭了自家屋顶上的瓦。
何解?
官府有令:交瓦20片,即可得钱100文。100文,当时大概可以买三四公斤大米。这样的买卖也还做得!于是,大量的瓦被送到今天的营盘路一带的地方。那里,一座军营正拔地而起。
这个军营有个响亮的名字:飞虎寨。营中的军队也有个响亮的名字:飞虎军。而飞虎军的“一把手”更是有一个尤其响亮的名字:辛弃疾。
营盘路上创“飞虎”
辛弃疾在长短句上的造诣几乎是无人企及的,关于这一点,除了苏轼可能会有一点其他的看法外,绝大部分的人不会有意见。
然而,以文学之名流芳千古实在有违辛弃疾的初衷。他本想以一个抗金勇士的姿态来接受后人的仰望,不想,他被命运狠狠撞了一下腰,这使得他在“战功”方面留下的亮色不多,其在长沙创建的飞虎军几乎成了他在这方面最大的亮色———
1179年春,辛弃疾风尘仆仆地奉调来湘,担任湖南运转判官。同年秋天,又改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辛弃疾来潭州之前,湖南湖北一带并不消停,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于是,他上书朝廷,分析时弊,最后建议创建一支新的有战斗力的地方部队,来维护地方的平安。建议获得批准后,他立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支地方部队的创建工作中。
他给这支部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飞虎军。勇猛如虎,虎生双翼,如何了得!
据史料记载,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100文,于是,两日内屋瓦便全部筹足。铺砌道路需要大量石块,他又下令调集全城在押囚犯,到长沙城北的驼嘴山去开采,并规定将根据各人开采的数量作为减刑的依据。为此,囚犯们个个争先恐后,所需的石块在很短的时间内备齐。
很快,军营如期在一个月内建好,2500人的飞虎军立即开始了严格的训练。辛弃疾亲自坐镇,督同操习,严申军纪,扰民者轻则罚,重则格杀勿论。飞虎军很快成为当时沿江各地方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队伍,《宋史》称其“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飞虎军也令金人闻风丧胆,称之为“虎儿军”,不敢轻易来犯。
壮健如虎,盖世英雄
也许有人会说:从创建飞虎军看来,辛弃疾还是有相当的军事才能的嘛!
这你就对辛弃疾太不了解了。舞刀弄剑,实乃辛弃疾的强项。
不信?给你讲个故事———
对于发生在公元1162年的一个晚上的那一幕,要张艺谋说,那就是:英雄。要陈凯歌说,就是:无极。成龙也会肯定地给出两个字———神话!
这绝不是吹牛,而是有史记载的确确凿凿的事———
5万人的金兵大营戒备森严,只有当官的帐内觥筹交错,把酒正酣。突然间,只听得马蹄声骤起,然后就似是一阵狂风袭来。狂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而喝酒的人却发现,酒桌上丢了一个人!
这时,兵卒来报:“有50来个人闯了大营,劫了张安国去了!”兵卒还描绘说:“领头的那个人,铁塔一样!”
当官的这才知道,是宋朝那边的人来劫营了。急忙派人去追,哪里还看得到半点人影?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如此快,简直让他们严重怀疑刚才张安国和他们同桌喝酒的真实性。
是谁有这样的胆子,只带50几个人就敢驰入有5万人的金兵大营,还当众掳走了刚刚从宋军那边投降过来的张安国?
说出来你不要不相信,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长沙市营盘路边上立有一尊辛弃疾的塑像,这个由现代艺术家塑造出来的辛弃疾,英武挺拔,加上表情冷峻、衣袂飘飘,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酷”,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很酷”。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听着有点吓人,感觉辛弃疾是关公和张飞的结合体,不过想来也是凛凛一躯。这样的一个人旋风般闯进金兵大营,那确实会让人半天都回不过神来。
辛弃疾擒得张安国后,又长驱千里,将之押至建康后砍掉了脑袋。
心忧家国,一心抗金
辛弃疾怎么样也要杀了张安国,因为张安国是叛徒。
1161年,金军大举入侵中原,北方各族人民纷纷聚众起义抗金,其中一支义军的老大叫耿京,而辛弃疾则是这只队伍中的老二或者老三。本来辛弃疾已与耿京说好,南下加入南宋朝廷的正规军共同抗金,没想到正当辛弃疾和南宋办理有关交接手续时,义军队伍却“拉稀”了———张安国叛变,他杀掉了耿京,还拉了义军中的一帮人投降了金军。
面对南宋有关领导,刚刚还表了雄心憧憬了共同抗金大业的辛弃疾因尴尬和气愤,本来已经很红的脸于是越发红。
于是,投靠了金兵、并由此跻身金军干部队伍的张安国,以为自己正扑向富贵荣华怀抱的张安国,死得很快死难看。
谁让他犯了辛弃疾的大忌。
在这里,我们必须介绍一下辛弃疾的身世。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舞刀弄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曾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心病,那就是山河碎,心不安。
辛弃疾是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前13年,宋室遭遇“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无奈带着家人生活在金军占领区。辛赞是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从被迫留在“敌占区”的那一天起,他就给自己的角色定好了位:潜伏下来的地下工作者。他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争取机会揭竿反金。史书上还特别提到说,1154年及1156年,辛赞两次命辛弃疾以应考为名,前往金都燕京考察地形,搜集情报。只可惜,辛弃疾爷孙俩的满腹报国热情,南宋王朝并不买账。当然,当时爷孙俩并不知情,他们单方面地被自己的报国热情弄得热血沸腾,为报效家国的那一刻,他们时刻摩拳擦掌。
辛弃疾22岁那年,他终于等到机会加入了革命队伍,如愿走上了抗金的正面战场。他还和南宋取得了联系,队伍即将归入南宋正规军,自己也将光明正大地成为宋的子民。这,可是他和已去世的爷爷多年的愿望。
而耿京却要坏他的大事,他怎能不“大怒”?
不容于众,毕生失意
夜闯金营之后,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他也因此获得了南宋朝廷的认可,开始在南宋的官场上摸爬滚打。他认为自己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错了。在他跃跃欲试地想以正规军而不是游击队或义军的身份正面抗击来犯金兵、恢复中原时,他却失去了钢刀利剑,手中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史书告诉我们,从政报国是辛弃疾的主攻方向,而填词作赋则被他放在业余爱好的位置上。这点与南宋第一任皇帝老儿赵构很不一样:赵构的主攻方向是书法艺术,而治国对于他来说,恐怕连业余爱好都排不上。
如果说辛弃疾的一生有悲剧色彩的话,那他与宋代皇帝完全背道而驰的爱好,就是导致其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其实,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得很清楚,对于南宋朝廷而言,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就是一根鸡肋。
他太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了,“南归”后的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先作《美芹十论》,再作《九议》,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长短、论攻守、论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等等等等,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对于这个时刻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辛弃疾,让他隆重亮相吧,朝廷实在是不想;不用他吧,这人还真是个人才……所以,在成为南宋子民后的40年里,一心报国的辛弃疾却有20年被闲置,而在其断断续续被任用的总共20年里,他竟有37次被频繁调动!
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境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的改革与整顿,“不为众人所容”,他终于于淳熙八年(1181年)受革职处分,被迫退隐。那一年,他才42岁。这以后,除了有两三年朝廷偶尔想起他让他再度出来做官外,他大部分时间都闲居在家中。
后来,宋廷向金国求和。1207年(开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南宋权臣韩侂胄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此时,辛弃疾病已沉重,最终“抱恨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