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世风华写人生——谢安
|
胡 芳 一直想说说谢安。一千七百年,如果问中国历史上谁最被文化人推崇,那我肯定一下子先想起两位来,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谢安。下决心认真查了一 把,结果从唐开始,直到明清,称赞谢安的诗歌数不胜数。至少李白一人就贡献了20首,要再加上他写谢灵运,谢脁的,那就更多了。瞧这: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 高情出人间。”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 (小注一个:谢安,自安石,王安石的名其相同。王安石自己也觉得这很有趣,所以在走访谢安遗迹之后,他就颇欣慰地写诗说,“我名君字偶相同”。这句诗《辞源》上都有。) 再瞧瞧苏学士的: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 (小注:这里用的是谢安晚年的典故。) 轩稼先生的: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唯消棋局。” ………… 其实除了文学家,历代的史学家对谢安的功业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言归正传,那就有个问题产生了,为什么谢安一直这么让文化人推崇,李诗仙对他是一生念念不忘,几乎到了崇拜的程度。究其原因,大抵应该在此: 谢安的人生,实际是文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人生。成就了功业,而又不失自己的性情;艰险中拒权臣匡扶国家,却从不做卑躬屈膝的事。不结私党,功成不居。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一句话来说,处身世间,无论外界如何险恶污玷,他却能站在高处,始终不曾失去内心的高贵。所以《蒙求》中用两个字评价他:高洁。 周旋官场而能不失自己的尊严,这可实在是文人心里最大的渴望了。别说古代,就说现在,其实也是一样啊。 关于谢安的小故事,多的不计其数。这里就讲讲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东晋的总指挥谢安,是当时的宰相,也是有名的玄学家。作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时刻注意树立一种人格形象的美感,以美和善的结 合,去创造自己和家族乃至国家的形象。胡马临江,京师震恐,人心惶惶;长江上游的荆州刺史桓冲畏惧苻坚,早就在襄阳失守之前就把治所从江北的江陵移至江南 的上明。面对强劲的敌人和惊恐的国民,谢安精心策划,采取了类似“不动如山”的心理战来取得主动。 当战争即将暴发之时,不少士兵畏惧逃窜回京师。有人建议搜捕逃兵治罪,谢安却认为“强寇入境,不宜加动人情”,不同意搜捕。他说:“卿所忧,在于客耳!然不尔,何以为京都?”谢安允许各类人士在建康生存,其实是在调和矛盾,稳定局面。 对于北府将领,谢安也没有做什么调整。谢玄长期负责组建和训练北府兵,虽然年轻,但是他和北府兵相互之间非常熟悉,指挥起来也顺手。谢玄和秦军有裹交锋, 曾从前秦手中夺回过几个淮阴、俱难等好几个重镇。桓冲认为谢玄少不更事,难以指挥大战役,如果派他出战,晋军必败。谢安力排众议,本着内求稳定外示闲暇的 目的,仍然让谢玄做先锋都督,率北府兵打头阵。他自己则留 在京师,连阵地都不去视察,甚至在战斗打响之后,他却在悠闲的下棋。 所谓“不动”,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静制动。荆州刺史桓冲得知苻坚南下,深以根本为虑,怕建康兵力不足,派了随身亲兵三千精锐东下支援。谢安不以为然, 说朝廷不缺兵甲,西藩应留着防敌。桓冲内心焦急,感叹道:谢安石能做宰相,但没有大将之才,他尽派些没有经过风浪的人去御强敌,这不问可知,我辈都将陷入 敌手了! 事实上,谢安是认为,桓冲这样公开调兵不仅会加剧民心的不安,而且会对外造成京师虚弱的印象。谢安如此姿态,秦军便以为扬州兵力雄厚,准备充分,东晋国内 安堵如故,严阵以待,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所以当苻坚登上寿阳城,见晋军“部队齐整,将士精锐”,心里就有点害怕。而秦兵的畏惧心理更加严重,“闻风 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战斗即将开始,谢玄心中惶惑,进见谢安请示,谢安神色自若,漫不经心的回答“已别有旨”,便不再开口。谢玄不敢再问,出来后请别人去问。谢安知道谢玄紧 张,为了稳定他的情绪,不谈军事,只命安排车辆,到郊外山中别墅,大会亲友,谢玄也只得跟去。而且谢安还摆出不重视的样子来拉谢玄下棋。谢玄的水平本来比 谢安高,只是这天心不在焉,越下越差。谢安接着又随意游览,直到深夜,看到谢玄情绪稳定了,他这才“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谢安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一世风华写人生——谢安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谢安与谢氏家族 |
下一篇文章: 谢安诗三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