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X >> xie >> 谢安 >> 正文

 

[图文]东晋宰相谢安后裔 隐没在溧水乡间

 
东晋宰相<a谢安后裔 隐没在溧水乡间 src="/Article/UploadFiles/200909/20090910110536558.jpg" width=300 height=224>

立在艾园村村头的谢氏宗祠

  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途经乌衣巷,留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绝句。诗中的“谢”指的便是东晋宰相谢安。从东晋到中唐,400年间,历史沧桑巨变,谢氏家族的显赫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曾经居住过的乌衣巷也成了平民百姓的居所。

  离开了乌衣巷,谢氏家族的后人到底去了哪里?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谢氏家族,什么地方才能留住他们骄傲的脚步?

  半部宗谱 记载谢氏迁徙的秘密

  在谢家祠堂里,至今仍保存着8本民国八年(1919年)修订的谢氏宗谱。村里的老书记谢英凤说,这套谱原有16本,如今只剩8本了,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期间,全村搜集古字、家谱等物。村里人都知道,村民谢英善和谢英禄家中有宗谱,迫于压力,他俩打算把宗谱交到大队。交之前,两人私下商量,你交前8本,我交后8本,这样合起来,等于我们还留了一套谱。商量好之后,两个人按计行事,交出了一套谱。留下的半部谱,各自带回家,层层包裹,秘密收藏。

  两人心里装着这个天大的秘密,一装就是20年。等到再次打开宗谱,凑起来一看,村里识字的人却告诉他们,“老哥,你们俩怎么留的都是后半部啊?”听了这话,谢英善心里有说不出的遗憾,唉,谁叫自己是文盲呢!当初分不清哪几本是上、哪几本是下。

  不过,存下来的这套谱虽然不全,但保存得相当完好,依稀留有墨香的文字,记录着谢氏家族迁徙的秘密。

  宋代淳熙年间,谢安后人谢万一居住在金陵,他的字是爱溪,曾官至中书郎。一天,谢万一路过溧水思鹤乡,见这个地方峰峦环抱,田地膏腴,人民淳朴,于是起了归隐之心。不久,谢万一在思鹤乡辽园村选址盖房,随后全家迁徙,过起了和祖先谢安一样的隐居生活。此地的谢氏都尊谢万一为一世祖,称他为万一公。

  万一公传到五世,有一位后人叫谢子皋。谢子皋入赘到思鹤乡的艾庄,艾庄距离辽园30多里,庄主正是姓艾。谢子皋来到艾庄后,将艾庄改称艾园,以示对辽园的怀念。此后,谢安后人就在艾园繁衍生息,并且后来者居上,其兴旺发达甚至超过辽园。去年起,这里的谢氏开始续修宗谱,他们希望把祖先的历史沿革下去。

  艾园谢氏宗谱中有四个贤能之人

  在艾园谢氏中,有不少值得后代尊敬的贤能之人。

  16世孙谢世僎

  字公升,号醇亭。他乐善好施,捐资助学,在乡间口碑很好。溧水、江宁、溧阳一带的读书人都有诗歌称赞他的风貌。在这些诗歌中,多次提到谢氏那显赫的家事。如“东山余泽到今芳,太傅遗风属艾庄”“风流棋墅掸清华,江左乌衣属世家”等。

  17世孙谢之庶

  从小就孝顺父母,他成年后,母亲得了重病。虽然家中仆人不少,但谢之庶担心他们照顾不周,于是在母亲床侧搭了一个木板,每晚睡在木板上,夜晚,只要母亲稍有动静,谢之庶就起床服侍。母亲一病三年,之后撒手离去,谢之庶的身体也被拖得很差了。母亲走后,谢之庶全力照顾父亲,操劳成疾,早于父亲10年病逝。

  谢之庶死后,皇帝御赐“孝子坊”给他,牌坊当初的位置就在祠堂以东100米处。

  17世孙谢昶之妻陈氏

  与“孝子坊”十步之遥有一座“贞洁坊”,这座牌坊的主人便是陈氏。陈氏18岁嫁到谢家时,谢昶已生病,陈氏端汤送药昼夜服侍丈夫。谢昶因为生病,头发大量脱落,每天早晨帮丈夫梳完头后,陈氏都把脱发偷偷藏起,以免丈夫看了伤心。谢昶临终之前,嘱托陈氏再嫁,陈氏不肯,她取出丈夫的落发,系在自己胳膊上,又剪下自己的头发系在丈夫胳膊上,并说,“等我死后,如果我们还能相见,就彼此解开这缕头发,这才不辜负‘结发’的情谊。”

  陈氏的坚贞被乡人称道,她也因此得到了皇帝御赐的牌坊。

  24世孙谢嗣昇

  谢嗣昇曾任国民党青年军207师少将、政治部主任,与周恩来总理是留法同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嗣昇被劳改教育。1958年谢嗣昇被假释后,曾想回乡办教育,然而未能如愿,于是他又回到劳改农场。

  官至少将,应该是谢氏家族的荣耀,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谢嗣昇这个名字却让艾园谢氏觉得尴尬,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来介绍这位声名显赫的本家,于是他们集体保持了沉默。

  谢嗣昇的故居至今仍保留在艾园,但早已无人居住,他的后人及子侄多年前就已离开艾园。

  谢家标志建筑物被人买走

  “十步两坊,一门皆孝”的两座牌坊记录着艾园谢家的历史,曾一直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但是,上世纪60年代,艾园谢家失去了他们的标志。

  1964年,两座牌坊被扒倒。后来,为了建“卫生村”,村里开始修公厕和猪圈,从牌坊上拆下来的石料派上了用场。1982年,村里的公厕和猪圈被拆掉,石料被村民领回家。

  村民们把孝子坊和贞洁坊的石料领回家,出于某种忌讳,就把石料放在家门口,不肯拿进屋。老书记谢英凤还记得其中一块石料的样子,“凡石质地,80厘米长,50厘米宽,正面写着‘圣旨’两个字”。艾园谢氏25世孙谢英元对石头上的两个字记忆很深刻,“是繁体字,‘旨’的写法很奇怪,上面是个‘山’,下面是个‘日’。”为什么是“山”字头呢?谢英元笑着猜测,“大概是皇恩浩荡,恩重如山的意思吧。”

  这块写着“圣旨”的石头在村民门口一放十几年。1995年,村里来了两个外地人,他们围着石头转了几圈,然后开价300元买走了它。如今,提起这件事,谢嗣权无限惋惜,“当时不明白啊,这是文物,怎么也不应该卖啊。”

  专家:不少地方发现谢安后人

  谢家的谱重新面世后,一直被放在祠堂郑重保管。虽然藏得很秘密,但还是被别人知道了。

  2006年4月间,有一位叫李绍连的学者千里迢迢来到艾园。李绍连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看谢氏宗谱,当修谱组的谢英才把宗谱打开时,李绍连一眼就断定,这套谱的确就是他正在寻找的谢安家谱的一部分。

  李绍连是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他接触过不少宗谱。据李绍连介绍,如今,在全国各地不少地方已经发现谢安后人。溧水艾园的一世祖排行“万”字,名为万一,而在其他地方发现的则有万二、万三等人。万字辈的谢安后人,他们的表字中都带“水”,比如,万一公的字就是“爱溪”。其他谢氏宗谱中也清楚地记载着,在宋代,确实有谢安的万字辈后人居住在南京,并且在前后相距不远的时间内,先后有几位万字辈的后人迁出南京。而从东晋到宋代,从谢安到他的万字辈后人,这期间的几百年,谢氏家族的历史又别有一番精彩。

  快报记者 白雁 文/摄

  谢安后裔

  隐没在溧水乡间

  初春的一个清晨,细雨蒙蒙,汽车离开南京城,沿着机场高速公路向溧水驶去。记者要去的地方叫柘塘镇,柘塘镇下面有个艾园村,村里的居民大多姓谢,据说,他们的祖先正是东晋宰相谢安。

  一条狭窄的乡间小路连接着柘塘镇和艾园村,道路两旁的水杉格外高大。

  进了村子,记者一眼就看到立在村头的谢氏宗祠。祠堂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条小河,大门上写着八个金色的大字——“南国家声,东山世胄”。据已搬离村子多年的谢嗣权介绍,这座祠堂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年历史,而祠堂门口的这两句话更是来历颇深。

  根据古书记载,周宣王的王后姓姜,以贤德著称,姜后的兄弟申伯,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世子孙于是以国为氏,称为谢氏。当时周天子的都城在洛邑,谢国的位置正在洛邑的南方,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唐河县之南,因此,谢国又称为“周之南国”,被认为是谢姓的最早发源地。

  “东山”指浙江会稽(今绍兴)的东山。谢安青年时期就已负有盛名,朝廷征召他入朝做官,他以病推托,隐居在会稽东山。40岁那年,抱着兼济天下的心态,谢安结束隐居生活,开始官宦生涯。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这件事。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谢安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东晋宰相谢安后裔 隐没在溧水乡间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