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u >> 吴三桂 >> 正文

 

吴三桂起兵反清

1、独裁的死结
  吴三桂怎样也不能想到:他在年过六旬以后会不得不起兵反清?三桂为清廷驰骋沙场,斩杀了数以百万计的反清武装,为满清一统天下是立下盖世战功的。因而形成了三桂王云贵 ,尚可喜王广东、耿继茂王福建的“三藩”并立的局面。多尔衮和顺治康熙继位后都多次许下的诺言,如“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山河之永也”。三藩“大功茂著,宜膺延世之赏,永坚带砺之盟”。“王其巩固封疆,殚抒筹策……功名永重山河。”要三藩镇守南疆,“屏藩王室”。这就是说,永不撤藩,子子孙孙世袭王爵,与清朝相始终。这些诺言和盟誓,都写入赐封的金册之中。
  朝廷在任命三桂镇守云南时,洪承畴就曾援引明朝沐氏世袭云贵例,建议让三桂世守云贵。这很符合三桂的愿望,因为给他这一块土地,已满足了他的利益要求,也符合清朝入关时许诺的裂土封赏的条件,他对此感到满意。他期待他的平西王爵可以世代传下去,让吴氏子子孙孙永享富贵。这是三桂镇守云贵的基本想法。因此,他开始苦心经营,积敛财富,广殖田产,大建宫室,他的亲属部将也都营建家室,以为永久之计。
  为了巩固他在云贵的特殊地位。他对人“恭敬,虚怀延纳”,因此,“将士乐为之用,民心亦翕然归附,强藩雄镇,咸受其笼络”。吴三桂镇压昆明东部和南部以苗、瑶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反清斗争,说明除了他这个强有力的人镇守云贵,他人不足当此重任!为此朝廷屡屡奖赏他,惟依赖他为大清王朝坚守南疆。
  史传三桂“财用富饶,兵革坚利”,果然名不虚传,是三藩中实力最为雄厚的藩王!三桂尽管对外骄横,对自己的部下却很谦和。据见过他的人说,三桂每“与人计事,相对如家人父子”。 三桂在云贵抛赠巨金,广招四方豪杰之士,三藩中,无疑三桂占地最多,兵力最强,势力也最为雄厚。三桂所选用的四镇和云南各地区军事长官,多是原明朝和农民军的将领。他们大多是在三桂南下云贵征讨永历时,陆续被收降的。故清廷也感到:盖云南之兵,皆系孙可望旧人,非随征员也。此辈在明朝为积贼,在逆藩为叛党,……
  自秦始皇起以郡县制代替诸侯分封,进入了帝国时代。将天下之权收归中央,中央大权揽于皇帝一人之手,达到“唯有天下听一人”的境界!以一人之喜好为天下所效仿,天子一怒地动山摇!若皇位上坐一个白痴,则官吏百姓只能跟着胡闹,直到这傻瓜死了再换上一位新的较清醒的皇上。在这血腥的时代中君臣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一俟天下太平,专制帝王就大肆屠戮功臣宿将,上演兔死狗烹,其惨烈与帝王出身卑贱野蛮度成正比,美其名曰中央集权。这是东方专制、独裁政体无法逃避的死结,而欧洲、日本的分封领主制就温和得多。
  又加上严重的满汉隔阂,清朝统治者自知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有数千年文化积累的广大汉人,时时存有临渊履冰之虑。清酋集团顽固地坚持“汉人强,满洲亡?”“宁赠友邦,不给家奴”。满官对皇帝自称奴才,而视汉臣更在奴才之下!凡属征伐,满族贵族掌兵权,政府六部首脑,皆以满官为头。大局稳定,朝廷便发现手握重兵的三藩这几个异姓王对它是个潜在的危险。这种担心、猜疑与日俱增。因此三藩跟朝廷的矛盾是不能消除的,双方的破裂仅仅是时间问题!吴三桂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危机,又不愿高姿态地自我消失,却小心谨慎地伺候康熙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
  小玄烨血管中流的是狼族之血,可没那么多礼仪顾忌,狼族以野蛮凶残血腥为荣。如在爱新觉罗皇族内叔侄相残,多尔衮囚杀豪格,顺治处理多尔衮、阿济格都骇人听闻毫不手软!吴三桂熟知这些,怎么也不多长个心眼呢?凭什么会放你这汉人一码?小狼主年少气盛,并不知打江山的艰难,它自以为君权天授,太平时不再需要凶猛的狼狗了,它要的是一群卑顺的哈叭狗。康熙比三桂小42岁,更有赌一把的勇气!双方存在深深的代沟,不同的思维使言行均出于对方所料想?康熙认为天子下令撤藩太英明了,你吴三桂做为大清之臣只能服从,乖乖地滚到辽东去。三桂及部下戎马一生,又岂肯将拼杀来的成果轻易付之东流?
  
  2、哭陵起兵
  吴三桂为清朝奋斗了大半生,以牺牲千百万明人和农民军的生命,换取了一顶王冠,获得一方土地,希图永镇,世享福贵。谁想到朝廷撤藩,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他还有什么呢?只剩下一个空头王爷的头衔!,他无法解释这三十年来他为清朝效命疆场,剿灭农民军,扫荡南明,尤其是擒杀永历帝等血的事实。
  当撤藩令一下到云南,同样深深地撞击着三桂集团中每个人的心。他们起初是震惊,继而“愤愤不平”,不禁同声愤慨:“王功高,今又夺滇!”,撤藩恰是降临一场灾难!“藩下数十万家口无不愁苦”。“全藩震动”,人心沸扬。撤藩令触动并损害了三藩的根本利益,属下的抵触情绪是很大的,一种民族的压抑感,自然地勾起人们对故明的怀恋,对清朝厌恶甚至痛恨,因而对撤藩问题持强硬立场。三桂的侄儿、女婿纷纷向他进言:“王威望,兵势举世第一,戎衣一举,天下震动!……如果就迁于辽东,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们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将士们都不愿做训服的绵羊,任清廷权贵宰割。
  吴三桂暗中为明永历帝修建了庄严的陵墓。那一日三桂带领三军将士前来祭奠,他换回明朝官服,哭倒在永历墓前,说不尽的悔恨!这才“觉今是而昨非”,一种忏悔的正义感在他心中不断升华,三桂的这番举动,是对他降清后所作所为的自我否定。人往往在遭到重大挫折或失败时,才反躬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良心得以重新发现,哭吧,让眼泪洗刷掉自己的耻辱!他感到自己已从“邪恶”中摆脱出来,偿还了欠下永历的血债。也许哭得过于悲痛,三桂的悲声牵动了三军的民族情感,他们只想到朝廷不守信义,剥夺了他们已得到的东西,对朝廷的愤恨——满人压制汉人,占据了他们的心头,一切得归罪于满人的清朝。所以三桂一哭,三军同哭,“声震如雷,人怀异志”。
  三桂又返回大校场,以62岁的高龄,在飞驰的马上精彩地表演了射箭和各种长短兵器,武艺娴熟,技法高超,威风不减当年!三军看得发呆,不时爆发出欢呼声。三桂就是要让他的广大将士亲眼目睹他的雄风依旧,听命于他们的统帅吴三桂,去重新开辟自己的锦绣前程!
  
  3、饮马长江
  吴三桂向天下发布讨清檄文,写道:“……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悮(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的二年中,吴三桂乘清军无备,突然起兵北进,并以迅猛的攻势,连续夺取了云南、贵州、广东、湖南、四川及江西部分地区,并把这些省份和地区置于周王政权的控制之下。仅三个多月,吴军前锋直抵长江南岸岳阳,《清圣祖实录》记叙:三桂“散布伪札,煽惑人心,各省兵民,相率背叛”。福建耿蕃夺取了福建及江西、浙江大部分地区;王辅臣叛于陕西,除了个别地区,陕西与甘肃绝大部分都陷入叛军之手。康熙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从长城脚下又传来了警报: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也乘三桂叛变,“兴兵造反”。布尔尼为林丹汗后裔,太宗时被剿灭,与朝廷是血肉至亲。布尔尼煽动蒙古各部造反,还好只有奈曼王扎木山二旗响应。交趾、朝鲜等国蠢蠢欲动,深刻地表明,吴三桂叛乱所产生的政治与军事震动已远远超出中国境内,而在交趾、朝鲜等国发生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如发展下去,有可能使这些国家与三桂联合,将清朝置于空前孤立的地位。当然,形势的变化,最终没有出现这个结果。这对清朝来说,的确是一次幸运!1674年满清为它三十年前轻易征服中华而开始补课。
  得明显,三桂只利在速战,不可久持,宜乘胜进军,借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势,乘清军无备,兵力未集,清统治集团惊慌之时,一鼓作气,挥戈渡江,重兵决战;北涉黄河,直逼北京,可收全胜之局。它显示了汉民族同异民族统治者的再次大较量。因为参加和响应吴三桂起兵的,无一例外都是汉人,其主要成员或骨干,都是原明朝降将,李自成、张献忠、郑成功余部及南明残余部属。兵士也是汉军,并吸收了当地汉人百姓参加。
  不要辫子戏看多了,认为呆在北京紫金城上都是中央政府,其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国家利益。1672年盘踞在北京内城的都是满洲八旗,削藩令只是皇权的需要,它代表了满清权贵的利益。这与全国百姓无关,说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支持更是狗屁!连孝庄皇太后和重臣索额图、图海都曾反对削藩而疑虑,后人说是康熙英明,其实这是轻率极冒险的决策。若不是吴三桂老成持重,屯兵不前,康熙就不是什么“圣祖”,极有可能冠上“末帝”或“殇帝”的谥号。
  中国历史上兵势大多南弱而北强!也有几次成功的北伐,刘裕扫平南燕后秦及明太祖攻占大都,其势太强且不提,就取250年后的北伐与之比较。
  
  这时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及坐镇北京的“胡子”张作霖,都是打天下的第一代,可比康熙为首的八旗子弟厉害得多,可见是吴三桂的战略失误!
  
  4、师老无用
  明末顾炎武曾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又如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 岂徒“亡国之痛”,在当时的明人眼里,更是亡天下之痛。这意味着民族文化的衰亡、文化价值的丧失,这关系到整个民族中每一个人的切身利害,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幸亏满清只有原始野蛮的萨满教,野蛮骑射,新编的老满文没几人可看懂!若是拥有伊斯兰文化的突厥或阿拉伯人,中华就更惨了,连儒家文化及宗教文字都要改弦易章?还会有所谓汉人吗!
  其次,从客观方面说,吴三桂起兵,有着广泛的甚至深厚的社会基础,这是推动他前进的基本动力。他在云南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东西南北“在在鼎沸”。既然他反叛朝廷,何以如此得人心?这是因为刚刚建立起全国统治的清朝并未得天下之欢心,广大的汉族各阶层人民不喜欢这个朝廷,他们宁肯由本民族的强人来统治,也不愿接受关外一个异民族向自己发号施令!清兵南下屠杀过成千上万的汉人。前事不远,人们记忆犹新,那种亡国遗恨不会在短期内被消除。新来的统治者,清朝的封疆大吏,地方官府,鱼肉百姓。旧恨新仇,激起人们怒火中烧。他们响应吴三桂起兵,正是这种不满和愤怒的总爆发。
  吴三桂的行动,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至少说,在一定时期反映了汉族大多数百姓的愿望。进而言之,吴三桂本人的利益,跟汉人的利益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已降清的将吏纷纷倒戈,百姓纷纷参军参战,在很短的时间,把清朝置于空前孤立、空前危机的境地。
  吴三桂是沙场骁将,勇不可当,在战术上计谋不断,出敌制胜!但战略上缺乏远见及全盘筹划,外交上显得幼稚,衰老后更持重保守,少了进取精神。此时反清作战是天下大义,三桂却纠缠于小我之私,犯下三个战略性的错误。
  ①轻易丢弃“复明”的旗号,不利于组建最广泛的反清斗争统一战线。这使与耿、尚,郑经等力量的团结产生矛盾,影响对清军的联合作战。耿、郑若同心复明向前,南京将简单攻下,三家突进到长江一线,这将重演元末的形势,清廷会难以招架。丢掉共同目标,起始就将胜利输了2分!其实可随便找一个明宗室子孙做为“义帝”,用此号召天下人心,到驱逐满清、恢复中华有大功于天下,何事不能为,能善待如汉献帝即可。
  ②吴军进至松滋,举足即可渡江。此时清军未集,江北已是风声鹤唳,人心不固。如能迅速渡江,独占长江之险,军事主动权稳操在手,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动员江北乃至黄河流域的汉官汉将参加,清朝将无法收拾局面,势必继续退至黄河北岸,以图固守。奇怪的是,吴军进至松滋,屯驻已三个多月,却毫无北进的迹象。三桂又犯了糊涂,竟向康熙提出,释放自己的儿子,并要求和大清划江共治。康熙得报后大怒,昭示全国,立即处死吴应熊等,以表明朝廷平叛的决心,使三桂失望沮丧。三桂把近二十万的精锐之师都集中于湖南一隅,这将胜利的可能折掉一半!既起兵则与清廷势不两立,抛却小我只论大义,轻锐疾进,与清军决战于华北,有进无退,忘个人生死则大事可成也!
  ③吴三桂与清军周旋于长江以南,虽屡有胜利,但持重保守使反清大局日见艰难!清朝以全国的兵力和物力,不怕持久之战。挡不住死亡的自然法则把最后的3 分希望葬送。1678年三桂带着他的遗恨离开了人世,享年67岁。如心腹大将马宝所言:王爷,您要是早十年起兵反清,逐鹿中原易如反掌。
  吴三桂本可以其战功打一片江山,建立一个王朝,其能力和人格当不亚于后梁高祖朱温。但他的几度犹豫不作为,错过及耽误了太多的机遇!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必受其殃!轰轰烈烈的戎马一生在凄凄惨惨中落幕。他没有留给子孙和臣属们丰厚的遗产,而是一个烂摊子,亟待收拾的残局,并且把必不可免的灭族之祸转嫁给了他们。
  
  5、秋后算帐
  吴三桂把二十余万精兵强将盘桓湖南、浪度五年,坐视清廷集中优势兵力,先在东南和西北两翼战场转入了进攻。康熙十五年六月,首先降服了王辅臣,西北叛军顷刻瓦解,四川叛军被逐回老巢,奄奄待毙;次年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福建底定,台湾郑军被逐出大陆,盘踞江西、浙江的叛军亦告分崩离析。东南地区又尽为清有。而后广东的尚之信也归顺清廷,三桂坠入三面临敌的困境。
  自然法则将死亡降临给吴三桂,这给反清阵线猛击一棒,成功的可能越来越小,但垂死的顽抗也坚持了三年多,极其惨烈与悲壮!马宝、夏国相、胡国柱等将士的抗争至死不渝,许多官员宫女等以死殉国。从西北平叛到进征云贵,主要征调了很有战斗力的绿旗兵即汉人的部队,满洲八旗兵早已是骄奢淫逸不堪一战啦!对此圣祖喻为:“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人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在南方作战时一再叮嘱:……让汉军在前,而满骑押后仅是“助战”。
  从某个意义来说,吴三桂等三藩是康熙最好的老师。先以曲意奉承、小心伺候着7岁的玄烨从小学读完高中12年,继而讲授战争课。用老成持重、踟蹰不前来诱导年轻的学生,给他足够的时间镇定并布署兵力,各个击破。漫长的八年能把乡巴佬培养成将军,能从本科读到博士。康熙不负众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终于战胜了老师,成了伟大的“圣祖”,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平定吴三桂大功告成后,康熙开始秋后算帐——清查历史问题。曾经特赦或招降人员要重新甄别,议决叛逆罪严处:革去精忠王爵,与其子耿显祚及骨干分子曾养性等人俱应凌迟处死,家产籍没。平心而论,精忠、之信等“归诚”后,还是忠于朝廷的。精忠在沿海防剿台湾郑氏兵,夺回被占城镇,保住了海疆的安定。尚之信在广东、广西屡次征战,招抚,保固了广州及全省,在“归诚”前,已屡次密疏,要求朝廷进兵广东,他予以接应。即使暂时归名于吴三桂,不为所用,保固了广州不受侵害。祖泽清叛于高、雷州,他率部将其击败,立下了不少功劳。在逮捕他们后所加的罪状,多系不实之词,有的是望风扑影,甚至有的是无中生有。从已揭示的史料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圣祖对耿精忠、尚之信的处置,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政治谋杀。圣祖撤藩,是既定国策,体现了满族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当然也符合封建中央集权的要求。耿、尚连同吴三桂及其子孙,再推而扩之,累及他们的部众,都成了撤藩的牺牲品。
  圣祖及其统治集团是把尚、耿视为一股政治势力或政敌,从肉体上加以彻底消灭的,实则是对已放下武器的投诚人员的一次血腥镇压,是一次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疯狂报复。圣祖的政策和行动,最深刻地反映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阴险和刻毒的本性!满清集团以一个四十多万的狼族,来征服人口多达五千万的中华,不使用奸计狡诈是不行的!先鼓励汉奸走狗来消灭坚持民族大义的人,再运用这批狗来消灭那群狗,……近四十年的绞杀,清除人与狗,余下是狼和羊的两极世界。这被歌颂为狼族的英明,却真是中华大地的倒退,两百多年的悲哀!
  
  6、轮回之痛
  明的灭亡,清的定鼎,在当时的人看来,无疑是天倾地坼的大变局。有识之士,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大儒为代表,更是痛定思痛,在文化的高度上作深切的反思。顾炎武的“守先待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王夫之的“藏之名山”,无不有维系文化根脉的痛切而浩然之志。
  满洲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决定了三个方针:第一、强迫每个中国人剃发垂辫,违者以叛逆处死。第二、凡秘密结社者,作为叛国论.第三、清皇帝为了加深统治者与被治者之间的裂痕,甚至任其(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只要不致逼民反抗就可以。”由于满族的高压,学者被迫研究没 有生命没有血肉的考据学。民族的慧命窒息了,文化的生命随之衰歇了,二千多年的学统亦亡了。所以清代三百年是中国民族最没出息的时代。在明亡之时,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仍很优越,西方在十七世纪以前,无论科学技术、哲学、艺术均不及中国,至少并不高于中国。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说: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满清以落后的部族风俗污染中华,如《清代外史》中记载。康熙年间有位格格是皇太极的幼女,顺治的妹妹,辈分上算是康熙的姑母。顺治遁入空门时,这位格格因为年幼,尚未出嫁。康熙即位后,此女也一直留在宫中,后来,有大臣请求为之遣嫁。康熙听后,说:“现在还谈什么嫁不嫁的,我早已纳为妃媵了。”
  臣属们大吃一惊,说:“宫闱之类乃王化所基,伦常不能紊乱。今公主于皇上乃是父亲一辈,皇上怎么能娶自己的同姓之姑为妃呢?”康熙颇不以为然的说:“未必。所谓同姓不婚,指的是母与姊妹及自己所生之子女,若是姑母辈,既非我母,又非我女,也不是我同生的姊妹,就算纳之为妃,也没什么。”大臣盟听后极为惶恐,力谏不可,但康熙终究还是不听。当然胡做非为在其子孙时是有报应的,咸丰30岁就淫乱早亡,仅余一子;而同治、光绪及溥仪连个儿子都生不出,三代末帝如同废人,你还指望尔等有何智慧来治理好中国吗?
  清朝入关以后,除了派重兵驻守京畿地区以及东北基地外,陆续派遣八旗军驻守全国各地,名日直省驻防,从顺治乾隆始完成这一布置。清王朝把各省八旗驻防作为统治支柱,“山川要隘,往往布满”(曾国藩语),以之监视绿营和地方政权,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它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性质。“我朝定鼎以来,虑胜国顽民,或多反侧,乃于各省设驻防兵,意至深远也”。它明白无误地道出了清统治者的深谋老算和驻防八旗的使命。
  在八旗军驻防的地方,均设“满城”驻守。清王朝为了在八旗体制中长期保持“清语骑射”的传统,抵制“沾染汉俗”,用“满城”把旗、汉人民隔离开来,这就是旗汉分治的措施之一。不准旗、汉通婚。在历史上,通婚是各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清统治者在婚姻问题上备加防范。他们除了有血统之见外(如上三旗与下五旗不通婚等),为了防止旗人“沾染汉俗”,“不许旗、民通婚,正身旗人不得抱养民人之子为子”。其目的是阻挠旗、汉之间文化风俗的交融。
  四十多万的满洲旗人成了中国的统治阶级,它们住在满城中不从事任何生产劳作,天生吃皇粮。清王朝以全国税赋的四分之一来供养它们,旗人除了当兵就是做官,且至少是五品以上的官,吃喝玩乐,以老爷自居作威作福。清廷以满官为首自称奴才,汉官为副在奴才之下,这是一套半奴隶制的统治形式。奴儿哈赤这一野蛮习俗也遗祸于子孙,其暴疟杀戮得到报应。辛亥革命时,武昌西安的满城中被愤怒的民众和关陕刀客一砍而光,估计南方的满城也是如此处理,否则满族应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北洋军阀对满洲人算是客气些,北京城中的旗人多达26.3万,占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往日的寄生虫不会经营,一断了皇粮就狼狈不堪,王爷贝勒靠卖房产字度日,一般旗人鬼混如同垃圾;被市民斥为破人、衰人,其中精英一流还跟随溥仪投靠日本人,到东北建立满洲国,重温皇帝梦。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吴三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吴三桂起兵反清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从降李到乞兵:1644年吴三桂的悲剧和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吴三桂
    假如吴三桂打败康熙
    吴三桂
    “吴三桂龙床”现身
    吴三桂堂侄墓三大悬疑 碑上只留"岁仲
    吴三桂堂侄墓存三大悬疑 碑上只留“岁
    昌平“平西府”并非吴三桂府
    吴三桂私造钱币之谜
    从降李到汉奸:1644年吴三桂的悲剧和
    吴三桂降清并非为红颜?
    吴三桂勇猛赛张飞 万军中轻骑救父
    回首吴三桂献山海关
    吴三桂令儿媳痛苦一生的真相
    明朝的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清朝?
    北京平西王府开发商遭吴三桂后裔索赔
    吴三桂反清始末
    吴三桂生平简介
    历史事件——吴三桂衡阳称帝
    吴三桂简介
    吴三桂简介2
    清灭南明绍武、永历政权之战
    吴三桂有与众不同的变节理由?
    吴三桂新传 光看简介就知道这书很雷人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
    吴三桂和老道士
    背黑锅还是叛徒 吴三桂冲冠一怒真是为
    吴三桂为何引清军入关
    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
    吴三桂降清——陈圆圆与李自成合力造
    是谁逼反了吴三桂?陈圆圆只是个“导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垮李自成后想迎崇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为父亲?
    吴三桂以一敌万 大汉奸勇猛超越张飞
    吴三桂的命运和悲剧
    李自成进京后速亡做了什么错事
    奇闻:竟是吴三桂创建反清组织"天地会
    吴三桂的信:为何冲冠一怒
    曹雪芹家族发迹的秘密
    吴三桂借清兵的历史典故
    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浅析营销管理中的“吴三桂”现象
    年吴三桂抗清真实事迹
    是是非非的吴三桂
    吴三桂为何当不成皇帝
    先降李自成后降清:1644年吴三桂的悲
    巴里坤的吴三桂后裔
    吴三桂有与众不同的变节理由?
    打下江南半壁江山:吴三桂选择为何还
    浅析吴三桂的铸钱利用通宝
    那些有故事的史人们·清(一) 吴三桂
    吴三桂可算是历史上真正的男人
    吴三桂的无奈,乱世找“组织”很不易
    吴三桂引清军真相:冲冠一怒不为陈圆圆
    史上最狠泄愤奇招:吴三桂骸骨分尸
    吴三桂降清帮了李自成
    揭秘:吴三桂降清是死里求生 并非为红
    吴三桂降清多争议
    被吴三桂和李自成轮番糟蹋的陈园园下
    奇闻:竟是吴三桂创建反清组织"天地会
    是谁逼反了吴三桂?陈圆圆只是个“导
    吴三桂
    为何冲冠一怒 吴三桂给父亲的信
    撤“三藩”逼反吴三桂 康熙是否操之过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三路攻明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