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吴襄已经被李自成拘押,并被施以酷刑,而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抢去,权衡之下,吴三桂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吴三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亲率大军十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多尔衮率清兵入关后,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1644年4月23日,李自成大怒,斩杀吴襄于永平(今河北卢龙)城西范家庄,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吴家三十八口惨遭灭门。为了不让大明王朝灭亡和不让李自成实现君临天下的异志,吴三桂可以说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如果他只为一己之私考虑,绝不会选择与李自成势不两立。明代著名文学家方孝孺曾因为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结果被诛十族,吴三桂和方孝孺相比,家族命运同样是惨不忍睹。
历史很多时候都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李自成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皇帝运会昙花一现,而当时的人们也绝不会预料到满清会入主中原。至今广为流传的宋代诗人邵雍《梅花诗》第四节有云:“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这几句诗若有所指,难道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在冥冥中已经注定?
吴三桂在清兵入关后虽然被封平西王,但他的内心并未真正归顺大清,因其雄踞一方,顺治皇帝虽有剔除他之意,但一直是有心无力。直到康熙皇帝即位后,对吴三桂的威胁才真正开始。康熙皇帝提出削藩后,遭到了吴三桂的巨大阻力,有相当一段时间,英明神武的玄烨几乎被吴三桂逼到墙角。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对于入主中原的满清皇帝而言,吴三桂当年的开关可谓是功不可没,当然,满清皇帝也很清楚,吴三桂其实也只是想利用清兵而已。历代的开国功臣为何往往不得善终?就是因为很多都自恃功高,让皇帝感觉到不安全,所以,明智的功臣会懂得功成身退。范蠡之所以最后要泛舟五湖,就是因为他深谙越王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之人。
康熙提出削藩,对于吴三桂而言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一旦削藩成功,自己很可能就会被杀害。康熙起初想不费一兵一卒来实现他削藩的宏愿,但是,年迈的吴三桂却老谋深算,对康熙的心思一清二楚,想方设法地不与康熙面对面接触。在表面的君臣关系被打破后,吴三桂与康熙只能是兵戎相见。无奈,虽然吴三桂在云南揭竿而起后获得诸省响应,但最终还是被雄才大略的康熙踏平。
康熙与吴三桂之战其实并非没有悬念,康熙打败吴三桂只能算是险胜,如果当时稍有闪失,历史就得改写。吴三桂一生戎马倥偬,国破家亡悲剧集于一身的他需要承受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与悲伤。他是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将领,却也是大清帝国不折不扣的逆臣。从吴三桂英勇救父到最后的挥师北上,吴三桂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与“卖国贼”的称谓挂钩。
中国的历史是成王败寇的历史,而一般的国人也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本意是想借清兵剿灭李自成,但不幸的是,清兵虽然帮他实现了剿灭李自成的愿望,但也让他复明的愿望永远化为了泡影。谈起吴三桂,不能不提到历史上的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申包胥。
楚人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都城郢。危急之际,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对是否出兵犹豫不决,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救楚。楚国最终因为秦国的援助而得以复国。
吴三桂和申包胥的举动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结果不同而已,倘若清兵入关以后,在剿灭李自成后能自觉退出,吴三桂也许就会像申包胥那样风光无限并名垂青史。很多人都爱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为了吸引读者,小说家可以这么写,但作为学者,如果也这样人云亦云,则不禁令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