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十六七岁时就应试武功并中得武举,《庭闻录》里说他“自少为边将”。他的教生陈邦选也说他“少年悬印”。史书说吴三桂勤于读书习武,“终日无惰容”。他年少读《汉书》,被“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这两句话深深打动。崇祯五年(1632年),年仅20岁的吴三桂任游击将军,虽然这与其家庭背景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他的非凡天资也是年少得志的重要原因。
吴三桂长期参与着对清作战。崇祯十二年(1639年),27岁的吴三桂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并有较为出色的实战业绩,“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于煤山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击溃李自成,随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执杀南明桂王有功,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吴三桂联合尚之信、耿精忠,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同年在长沙病逝。孙吴世藩继位,势力日衰。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三藩之乱”平定。
虽说在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时向满清求援乃事实,但吴三桂是否降清,则颇多争议。
认为吴三桂投降清朝无疑的观点有二。一是清朝最高统治者视吴三桂为降将,如清摄政王多尔衮就把吴三桂作为部下来驱使,“命三桂兵各白布系肩为号”,“命三桂军先锋”,又“命吴三桂以步骑二万前驱追贼”。其后剥除吴三桂爵位时,并有如下用语:“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未投降,授之军旅。”(《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如此看来,吴三桂投降无疑。其次,吴三桂此后不但拒绝南明政权福王的多次反清复明示意,更于之后出兵缅甸追杀南明永历王,这几乎是吴三桂背叛明廷的铁证。
持相反观点者则认为,以吴三桂过往抗清强硬态度而言,其联合清朝对抗李自成系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不能证明投降事实,且多尔衮在山海关战后加强了对吴三桂的控制,这可以理解成对降将的不信任,但也可以理解成恰恰因吴三桂未降,多尔衮才要予以拉拢控制。而且,在山海关战后,吴三桂曾发布檄文,其中有“周命未改,汉德可恩”、“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等语句,证明吴三桂仍未降清。而随后攻陷北京,吴三桂欲立朱明太子,这也是其未降的证据,只是因多尔衮命其西行追贼,方打乱了吴三桂的谋划而已。欧洋/编
吴三桂为辽东人氏,祖籍高邮,字长白,其父吴襄为锦州总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