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还从反面警告仁宗说,如果不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合理的使用,那么,“在位之人才不足矣,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盖汉之张角,三十六万同日而起,所在郡国莫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能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这就是说,北宋王朝如果不赶快培养和选拔真能治理国家的人才,实行变法,就会有亡国乱政之祸。
王安石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政治的首务,是“人主”的神圣职责,“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他总结历史的经验指出,周继商而立极,就是因为“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所以出征能制胜敌人,守国能修好政事。宣王之所以能中兴,就是因为宣王器重仲山甫,并通过他来刷新天下士子,振兴人才,才出现了“宣王中兴”的大好局面。周朝兴衰的历史说明,“人主”是否重视人才,事关重大。
因此,要培养社会国家所急需的人才,首先要求“人主”要有“至诚”之心。“至诚”之心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主”以社会安危为己任,长顾虑后,革除因循苟且的社会弊风,振兴人才。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尽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谋之以至诚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应之者。故日,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愿下勉之而已。”只有“以吾至诚恳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以身作则,才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只有“人主”悉其耳目心力以至诚侧怛思念而行之”,才会“于天下国家之事,无所欲为而不得也。”
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陶冶人才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决非仅学校教育过程本身所能完成。因此,必须从整个社会出发,从各有关方面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合理的制度。这就是他主张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各个环节皆“有其道”。
(一)“教之之道”
这里的所谓“教”,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而言的。王安石把官学教育看作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基地,而主张取缔私学。他认为三代以后,“私学乱治”,私学泛滥的结果是无补之学的盛行,是“家异道,人殊德”的渊薮。为了“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 就要取缔私学,振兴由君主和国家直接控制的官学。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普遍设立学校。庆历以来,虽然中央明令全国普遍设学,但多数学校空有其名。“取墙壁具而已”。既没有教师,也没有教学活动。因此,王安石提出要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彻底解决人才的来源问题。
2.严选学官。当时的学校,不仅名同虚设,没有“教导之官”。而中央太学虽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因而,“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很难胜任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任务。所以必须“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广泛地尊师立学,严格地选拔教学人员,才能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他所理想的教师,是“士大夫之才行完洁,而其设施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即要品学兼优,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担任教师,才能所教所学皆所用,不致流于空洞说教。
3.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王安石集中地批评了当时学校教育内容的空疏和腐朽、对现实的政治需要漠不关心,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状,指出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不能培养出于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反而会败坏人才:“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已之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今乃移其精神,夺其日力。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内容的“实用”原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今士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而凡是于国家政治没有实际用处的都一律要从学校教育内容中删除。
他所提出的于天下国家有用的教育内容最突出的有两项:一是国家的政治施设和制度。这都是历代统治者所积累起来的社会管理经验,是社会得以维持的纲维,即“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二是“文武合一”,特别强调军事教育。这对北宋长期的边患和“积弱”,是有极其强烈的针对性的。北宋以来,重文轻武成习,一方面使知识分子“以执兵为耻,而未尝有能骑射行阵之事,”另一方面,使边疆、宿卫尽“属之奸悍无赖之人”,军队素质极为低下,致使天下“ 然常抱边疆之忧,而虞宿卫之不足以恃以为安也。”因此,改革教育内容,必须行“文武合一”之教,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担任边疆、宿卫之任,才能真正消除唐末五代以来深为戒惧的藩镇割据的隐患,才能真正国泰民安:“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国家之具也。居则以是习礼乐,出则以是从战伐。士既朝夕从事于此而能者众,则边疆、宿卫之任,皆可以择而取也。……此古之人君,所以推干戈以属之人,而无内外之虞也。”
(二)“养之之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