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开始,中国再未出现过长期分裂的局面;但是,宋朝又是那样一个割地赔款的王朝。直到现在,标榜中国历史辉煌过去的人们,还是对那个时代抱着不愿启齿的态度。
王安石,便给了这个时代一针强心剂,给了大宋王朝一个中兴的历史机遇,尽管后来证明这个王朝不具备把握机会的能力。
王安石博闻强记,善思雄辩,对整个时代的通病有独到了透彻肺腑的穿透力。当然,王安石在千百年历史中,也勉强算个生逢其君、但不逢其时的人物。宋神宗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魄力的帝王,能够力排众异,全力支持王安石实施新政,可谓难得。
当变法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并且前进的指针渐渐偏向了富国强兵的方向。
此时,西欧正处于中世纪宗教阴影的笼罩之下。君主与教主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骑士这个后来的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阶层刚刚产生不久。与此相比,东方的中国社会更为成熟和稳定。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大宋王朝自掘坟墓,一步步走向衰亡,留给我们的只有彪炳千秋的不朽宋词和各种文化艺术,以及文学作品中一直为人称道的杨家父子。而杨爱父子形象浓烈的悲剧色彩,也映射了有宋一代(北宋)自开国到王安石星火的熄灭,也在华夏民族一代代后人心中烙上了永远抹不云的一缕忧伤。
宋朝的灭亡,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长时间统治中原的历史。
有意思的是,与王安石同朝为官,因利益不同、政见不同而发生激烈斗争的人,是同样为我们尊敬的司马光等人,我们的感情有时甚至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同是喜欢的历史人物,而且两人曾是要好的朋友,偏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至于不能同立于一片阳光之下。
王安石是幸运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幸运。细细比较,至少有两方面:
一、全身而退。与以往及以后的改革家相比,王安石最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晚年不得志,抑郁而终,但终究是寿终正寝。再看其先辈与后辈,如商鞅、晁错、戊戌君子,身首异处,死于非命,演出了一幕幕让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悲歌。有时我往往在想,或许大家也时常想到,中国历来的重大变革均以失败告终,更准确地讲是改革者均以失败告终,从来得不到什么好下场,结局都很惨,善始者繁,克终者。而西方国家,有俄罗斯的彼得一世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有时真让人怀疑,是不是我国缺乏改革的土壤?我国一位历史学家评价王安石变法时曾说过一句话,原话记不大清,要义是“以正人君子自居的往往保守成性,而以各种方式参与变革的多是投机钻营分子”,真是一语中的。悲剧注定是有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的,王安石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我们该感谢谁?喑弱的王朝?识得大势的宋神宗?还是本身就不彻底的改革?或许都有罢。这是从结果看。
二、顺利推进。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从而得以顺利推进。实事求是说,阻力是不小的,保守派也好,既得利益集团也罢,是强烈反对变法的。变法甫一推行,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的人就很多,但是无论宋神宗,还是王安石,都具有雷厉风行的铁腕人物,王安石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宋神宗的原班朝廷重臣,荆国公的昔日良师益友,都因反对变法而被罢黜。从上万言书到身居相位,王安石新法得到了一步步推行。这是从过程看。
王安石的不幸,既是一个普通人的不幸,也是一个时代的不幸。
一、王安石之“过”。执着与固执有时仅一步之差,王安石就是没把握好这一步的其中一人。他以大气魄、大手笔开始了国家的政治变革,但是却忽视了谋事在人,为了推行新法,他得罪了一批又一批人,包括恩师、朋友、下属,而他不懂得或不重视或不在乎去结成一种广泛的政治统一战线,不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为只凭神宗的支持就可成就大业,他错了。历史证明,寡助者多失败,他也如此。王安石做了有点“过”了,全然不顾周围亲朋故旧的感受。这让我们产生一种浓郁的自相矛盾的心理感受,一方面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