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飞来山,据史志记载,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 可见海上日出。
(2)千寻:极言其高。古以八尺为一“寻”。
(3)鸡鸣见日升:孟浩然《天台》诗:“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此用其语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 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自缘:只因为。
【导读】 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本诗当亦同时而作。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 理趣之特色。“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 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
王安石二十岁前跟随父亲王益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江宁、扬州、韶州、开封,对 民生疾苦有一定了解。据其诗《忆昨诗示诸外弟》所言,他很早就有了“欲以稷契遐相希”的抱负。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先后被朝廷派往扬州、鄞县、舒州、常州、饶州等地做地方官,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嘉庆三年(1058),王安石调任江东提点刑狱,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改革,但未受到仁宗和当政大臣的重视。嘉庆五年(1060),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
熙宁二年(1069),擢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积极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以期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无多大成效。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退居江宁。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高太后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全面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年六十六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