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成功地使年轻皇帝相信目前的混乱纷争是不可避免的,是皇帝与那批胆敢反对皇帝的奸佞大臣之间的殊死之战。
政府官员被分成了左、右两派,双方都有自己的领袖人物,左派(变法派)无疑是王安石挂帅,右派(保守派)则是由德高望重的政府军事主官枢密使司马光挑旗。皇帝时常左右游移,但还是偏向王安石多些。
王安石初掌政权之时,司马光就因一项节俭政策与王安石在御前争吵起来。皇帝想取消春季的祭天大典和赐予臣子银两绸缎的惯例,王安石支持,司马光反对,两人针尖对起了麦芒。司马光情急之下公开指责王安石:“你的所谓理财,只是在百姓身上多征捐税而已。”
王安石辩解:“善于理财者能使国库充裕而不增加捐税。”
司马光斥责:“荒唐!一国的财富是固定的,财富不在百姓手中,便是在政府手中。不论你说得多好听,无非是把百姓手中的钱拿过一部分交给政府罢了。”
皇帝开始有几分赞同司马光的说法,新政也暂时搁置了一两个月。但不久,形势便发生了大变,皇帝彻底站到了王安石那边,朝中重臣纷纷被贬或自行辞职,新法实施方兴未艾。
被贬官员里面就包括东坡的弟弟苏辙,苏辙先于苏东坡在新法实施的浪潮中翻了船。
熙宁三年,苏辙上书神宗极力反对均输法及市易法,并指出:朝廷若垄断全国贸易,那全国的商贩哪里还有活路?谁能与国家竞争?国家也未必有利可图,因为必须先成立庞大机构再高薪雇用大批干部经商,建造大批官衙。其结果还不是便宜了与官商有私人交情的关系户?官僚作风的无能也将造成物价的持续上涨,也会富了那部分与官府有关系的人,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但此时的皇帝不会理睬苏辙这等小官的胡说,苏辙又致书王安石,更加激烈地指责新法,结果被贬出京城,去河南做了个小推官。
而苏东坡恰在这左派明显占上风之时,毅然公开加入了右派阵营。 皇帝竟然支持苏东坡
事情起源于青苗法实施中出现的事与愿违。
青苗法在熙宁二年九月公布,实施效果很快反馈回朝廷:事情不大好办。需要借官家高利贷的无疑是穷极的贫雇农,但任何借钱都是要偿还的,这就需要类似现在银行的抵押物品或担保之类的手续,而这些必要手续都是穷人办不到的。
实际情况是:急需借贷的穷人官府不敢贷给,敢借给的对象唯有富农级别以上的富户,但富户又不愿意借这些对他们不但无用甚至增加负担的高利贷。
而上级是把完成贷款数额作为考核官员的政绩的,下级官员自然也就把指标层层落实,于是强迫贷款出现了。再往后,弄虚作假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初掌朝政的王安石无疑像多数上级领导一样,乐意听喜报不爱听忧报。他亲自到御史台对诸御史说:“你们意欲何为?你们弹劾推行新政的能吏,却对办事不力者默不作声。”——这时作假的官员成了能吏,报告实际情况的倒成了办事不力。
不听话的御史们遭到了清洗。苏东坡发怒了,书生开始挥斥方遒!此时的苏东坡只有32岁,其任职也只限于执笔为文的史馆,官卑职微且与行政毫无关系。
但书生意气的苏东坡管不住自己笔锋,他连续越级给皇帝上奏折两次,一次是在熙宁三年二月,一次是在次年二月。
两份奏折皆洋洋洒洒,雄辩滔滔,直言无隐,笔锋所指即是青苗法以及支持此法的皇帝本人!
这下可不得了,苏东坡何人?他官职虽小,可名气却大,再加文笔如刀,泼墨似锦,立时在京师甚至全国引起轰动!
尤其奏章中直接点明了此法实施的目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欤,抑富国欤?”——你这是在想叫哪部分人富起来呢?人民还是国家?
苏东坡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也显示了个人气质与风格:有悲伤讥刺,有苛酷批评,坦白直率,逾乎寻常;全文论辩是非,引证经史,为文工巧而真诚,言出足以动人,深情隐忧,因事而现;愤怒的争论与冷静清晰的推理,交互出现。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明显可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