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ang >> 梁晓声 >> 正文

 

梁晓声

一个人,看门的老大爷忍不住在背地里嘀咕:这个新来的副厂长是不是人缘太差、在原来的单位实在混不下去才到我们这儿的?怎么搬家这么大的事情都没人帮忙?

    “说实话,我在北影厂呆了那么多年,人缘还真是挺好的,跟同事们相处得也不错。”梁晓声说,“之所以不要别人帮忙,是因为我这个人一向不喜欢开口求人,而且我觉得这事儿一个人也能做。与其托关系、走后门欠下一大堆人情债,还不如自己动手来得简单。”说到这儿,他忽然间停下来,稍作思索后才接着说下去:“或许在这一点上,我的确是遗传了父亲的性格吧。”

      用“温暖”的眼睛审视世界

    父亲是“多血质”,暴躁易怒、做事冲动容易不计后果,母亲的性格则相对平和很多。或许是因为童年时代父亲的“缺失”(父亲为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导致梁晓声与母亲的关系更为亲近,也因此,他更多地遗传了母亲随和、温暖的性格,而他的作品,也习惯于用一种温暖的方式来关照生活。

    “‘恶’当然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梁晓声说,“但我们的世界仍然是美好的。”在遭遇挫折、看到人心险恶的同时,仍然要始终坚信一点:看到丑恶并不意味着自己也要去认同、改变,人还是应该用一种相对宽容、温暖、正常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

    看人永远都只看对方好的一面;即使也看到有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也亲眼看到他们后来变得好了些;认为自己只见过坏的现象,而没见过很坏的人……“与人为善”的性格为梁晓声的作品打上了“温暖”的烙印。“在我的作品中很少写到很坏的东西,因为我没有写‘恶’的冲动。”梁晓声坦承。

    然而,这种性格上的“平和”也为他招来了不少批评之声。从早期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到后来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有批评家认为:从“知青文学代表”到“平民代言人”,尽管梁晓声的作品中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激情,但是因其对人性认识上的肤浅往往导致其作品“流于感性”,重情感宣泄而缺乏理性批判力量,不够深刻。

    “我不这么认为。”对于这一说法,梁晓声显得颇为不以为然,紧接着,他又用一连串的反问表达了自己的不赞成:“难道说只有描写激烈的斗争才算是真正的文学吗?难道说只有思想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才是有才华的表现吗?难道说小说中的那点深刻会超过人的思想、超过社会的深刻吗?”

    从阶级斗争到社会斗争,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到人与自然的斗争,在梁晓声看来,从新中国开始,我们的文学并不是“温暖”太多,而恰恰是“温暖”这一脉太弱了,哪怕是这阵子正大受好评的《闯关东》,也一样充斥着斗争——如后期对“山东帮”“热河帮”斗法的描写。

    “越是在其他人高喊着‘人心多么叵测’‘社会多么险恶’的时候,我越是要去把‘善’的一面发掘出来,我觉得这样做是很有意义的。”他坚持认为。

      一个大学中文系教师的责任感

    “大学中文系不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作品,而是为了教会他们:如果遇到同样的人和事,应该如何去对待。”梁晓声用一种极为认真的语气说。

    很多人知道梁晓声,是因为他的“知青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这些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将梁晓声紧紧地与“知青”“北大荒”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对于他的另外一重身份——大学教师,所知甚少。

    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著名作家;从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到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2002年,梁晓声又多了另外一个身份: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然而,与别的作家成名之后接过高校聘书、带研究生、或偶尔开开讲座、上上选修课不一样的是,他是认认真真地在履行一名“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教书,更加育人。

    “如果大学都不能够承载人文,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梁晓声说,当他进入大学、成为教师后就一直在思考:大学究竟应该是什么地方?中文系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应该引导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才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

    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文系,梁晓声教授的是“文学欣赏与写作”,一个听上去与现实相距较远的“纯文学”科目,然而,他却把它教成了一门实实在在的“人生哲学课”。比如说,他会在课堂上放映《罗马假日》,然后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公主不是电影中的那般年轻美丽,如果男主角不是爱上了她,那么他是否就可以坦然地报道公主的隐私?如果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是否就可以打着“新闻”的名义而无需经受任何谴责?

    “因为某些文学作品的误导和宣扬,一些不健康的观念开始在社会上出现,甚至成为一种风气。我不希望我教出来的学生也是这样。”梁晓声慨叹,语气沉重。“文学说到底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辨别和抵抗。”

    “不能因为自己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把它扩大到全社会,这是常识。善良是会得到回报的,我母亲就是这样。”梁晓声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梁晓声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梁晓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