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有一种说法是:泡沫经济。
对予经济学我是门外汉,但对于泡沫现象,找在生活中倒是比较地见惯了。
以我有限的常识而言,泡沫大抵生成于水吧?或起码是与水相反应的现象吧?如石灰,如硫磺;由块状而散碎,由散碎而粉细,只要不遇水,是怎么也不会起泡泛沫的。一旦遇水,则顿时泡沫翻腾。
水本身也会起泡沫。
如一塘死水,沤困久之,水色渐变,水面遂有泡沫。这是由于水中的腐物污染了水,起了生化反应。却不过就是塘边薄薄的一层,绝不会越聚越多,漫上塘岸的。
一塘死水的肮脏,往往是从水底下开始,住塘边上呈现的。闻一多曾在他著名的诗《死水》中这么描述: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水库的水是不大会起泡沫的。因为它有活的源。而且,每一开闸,新水涌入,旧水泻去,可保水质的澄清。
江河湖海当然也是不会起泡沫的。除非遭到极其严重的、极大由积的污染。
一壶净水,沸而又沸,即使烧穿壶底也不会起泡沫。水变汽而已。
缸里的酱却是会起泡沫的。
没有水的介入,豆不能自然成酱。在酱缸里,严格意义上的水已不复存在。倘缸中的酱很满,缸盖压得太严实,那么起了泡沫的酱,甚至可能使缸体龟裂。这证明酱的泡沫的生成,有一定的持续性,且有不可忽视的膨胀力。不消说,此时的酱已不能再是佐料,它肯定臭了……
粥也址去起泡沫的。因为一切的粮食中,皆含有天然的胶质成份。在开锅的情况下,粮食中的胶质被煮出,成糊。糊状的粥的泡沫是粘的。而粘的泡沫是不易破的。此时若插一根管子入锅,可吹出肥皂泡似的泡泡……
由于各种病都找上身来了,我也就每天亲自熬药了。中药被熬时是最容易起泡沫的。我服的中药十几味之多,生化反应迅速,乍沸泡沫便起。用筷子搅址不行的,吹也是无济于事的。后来有了经验,知道应该用漏勺连续抄底,且要拧小火苗。中药的泡沫何以会那么快就泛将起来呢?十几味中药的生化反应就不去论它了,火候失控也下消说了--原来泡沫一旦形成,遍布水面,则便在水面与空气之间,连成片,真空。这一片或一层真空,阻碍了蒸气的顺畅上升。于是蒸气之力,“托举”泡沫,而新生成的泡沫,亦拱顶上面的泡沫,使真空层越扩越大;更大的真空层,对药钵中的水有吸力。此时若无措施,随着泡沫的涌出,药钵中的水顷刻即被吸干,药也就焦了……
依我想来,“泡沫经济”的现象,其生成的过程,大致若此。分析“泡沫经济”,首先必有太多种的非经济规律的因素,掺人了经济规律的清水中。对经济学是门外汉的我,不知怎么,总相信它的规律本身当是相对清澄的。其次,泡沫即起,却视之任之,以为熬药哪有不起泡沫的道理,以为泡沫并不可怕,搅搅自然落下。于是很斯文,如我熬药那般,一手背后,一手持双筷子,轻轻地仅在一层泡沫间搅。其实应该抄底地搅,破坏那层泡沫也就是那层阻碍水气顺畅上升的真空层。这真空层被破坏了,水气无阻,药汁便沸而不溢了。在“泡沫经济”中,那一层真空层意味着什么呢?利益而已。形形色色的个人和大大小小的集团的利益,氲氤一片。这一种利益,靠了泡沫的掩护,将国家这一口钵中之水、之汁,吸出钵外。
所以可断定,凡泡沫经济发生过程中,非法的经济勾当比正常的经济形态下要多得多。蓝烟紫气,反应过后,对国家对公众什么有益的东西也不会剩下,一片肮脏罢了,一片狼籍罢了。那反应的效能,亦即所谓价值,皆随蓝烟紫气一并溢去也……
破坏那泡沫的漏勺,好比保障经济规律的法。其抄底,又好比直搅非正常的经济因素。不管它们是黄莲,还是甘草,亦或鳖甲、龟板之类……如是,经济规律之水方可沏好茶,可煮好粥,可酿好酒,可化汽而升,可成汁不凝……
中国经济之立法滞后于发展的现象,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1] [2] 下一页